土地与情感的交织——评马东旭诗集《父亲的黄岗镇》

       ■ 吴荣强(广东)


       阅读马东旭的诗作,仿佛触摸到他内心深处的炽热与温柔,以及背后隐藏的冰冷、彷徨与抗争。在审视过往的同时,他对土地的情感愈发沉淀,以诗歌守护着那片土地。


       尽管诗集名为《父亲的黄岗镇》,但其中对“镇上”的色彩描绘并不浓烈,向度也不丰盈。相反,诗人通过细腻地刻画个人飘荡、挣扎、隐忍的生活经历,成功地勾勒出了一段时间内个体生活的横截面。这些描绘如同立体的细密画,拥有独特而繁复的线条感。

       在《那么多的我》中,马东旭巧妙地运用与姐姐的对话、与生活的互动以及对自身的救赎,将不同时段的自己进行交叠,完成了对自身生命的深入窥视。他的讲述并未形成闭环,而是呈现了一种状态,情感描绘也未过于压抑。这种淡然的写作方式,体现了一种极致的审美观念,也是对抗平庸生活的有效手段。

       马东旭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隐秘的情感和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依赖与隔膜在细节中得到了生动地展现。他具体而深入的诗歌写作方法赋予他的诗歌以结实有力的样貌,同时在形而上之处闪烁着诗性的火花,呈现出如透明晶体般笨拙而诚恳的品质。正如他这部诗集所呈现的质朴而温暖的氛围,给人以纯粹的感动。

       在探讨生存命运这一主题时,马东旭在其作品《想念父亲》中采用了一种略带沧桑的语调。他在融入生命意识和心灵思考的同时,持续对诗歌的本质进行探索,在词与物、景与情的交织中深入挖掘诗意。特别是在与同龄人的共鸣方面,这些杰作展现出了罕见的真诚和深刻的真实感。它们仿佛是马东旭在灵魂深处与自我进行的秘密对话。

       里尔克说:“诗人要接近自然。把自己当作是最早来到世间的人之一,试着叙述你看到的、体验到的、为之钟情的和失去的一切。”马东旭正是以文学的方式,轻轻拂去遮蔽在生活本相之上的过往烟尘。他说,“我需要的是圣洁的里塘,一只白鹤轻轻飞过最高峰。在亘古如谜的南疆,塔克拉玛干连着美丽的雪山,雪山连着甘南、青海和西藏。它们包裹着我,犹如温暖的臂弯。我在臂弯一样的枣园。”

       在这部作品中,异乡叙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视角的选择。诗人采用讲述视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生活的判断和态度。这种写法堪称出色,轻盈的感觉不仅源自异乡叙事,还体现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卓越的修辞之中。他的生命体验、弥漫其中的情感与想象,以及对爱与信仰的深刻表达与坚持,在此诗中得到了完备地呈现。

       马东旭的诗歌似乎天生携带着一种神秘气息,初次体验这种神秘时,我深感诗歌似乎是他注定的使命。他的作品中不仅透露着深沉的悲悯,也散发着迷醉人心的力量。这些诗篇从“边上的视角”出发,深入探寻日常生活的纷繁世相下的诗意之旅。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使得读者更容易接近他的作品,也更容易感受到他笔下申家沟的真实形象。

       这部诗集中,尽管马东旭的作品多半描绘了人生中较为凄厉的一面,但由于他笔触中蕴含的深情与热爱,读者反而能从这些诗篇中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慰藉。例如他念念不忘的《再一次写到申家沟》:“一条申家沟就是一本经书,在流离失所的异地,给我清凉的慰藉胜过一切的软弱,胜过千言万语的嘱咐。一条申家沟,潜下去,仿若圣贤在暗中用力,陶造我一生的性情。”

       在诗人的笔下,申家沟超越了地理上的实体,成为心灵深处的一条河流,承载着精神和情感的深重寄托。它的象征意义不仅凸显了申家沟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更将其塑造为灵魂的归宿和心灵的安歇之地。申家沟的河流被赋予了生命流动和成长的象征意义,它在麦田中蜿蜒流淌,滋养着土地,同时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传承,成为诗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的口语叙述中,马东旭巧妙地构建了一种叙述语言与日常生活之间相互拉扯的张力。诗人看似零度抒情,实则在日常生活叙述中逐渐生成了丰富的诗意。这种诗意的生成依赖于语言、生活、自我逐渐回归叙述的日常。只有当这些元素真正融入叙述的日常时,散文诗才能找到属于它真正的落脚地。

       多年来,马东旭一直致力于用文字构建自己的精神城邦——申家沟,这是他纸上的神殿、肉身的故乡以及灵魂的栖息地。其中蕴含着的知象、顿悟、场景等元素都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他在语言的陌生化与日常性表述之间找到了一种精妙的平衡,传递出广阔而压抑情绪中的柔软温暖视角。他对诗歌语言和文体的简朴追求展现了当下诗坛中一个自觉自检、形式自觉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