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不能成为用工“灰色地带”
同工不同酬堪称劳务派遣最为刺眼的“伤疤”。在各大企业生产车间、写字楼办公区,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员工并肩劳作,从事相同工作内容,承担一样的工作强度,然而收获却天差地别。正式员工薪资结构完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各类补贴一应俱全,福利待遇优厚,享受带薪年假、定期体检、补充商业保险。反观劳务派遣工,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福利更是少得可怜。这种不公平的薪酬待遇,是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漠视,是对公平劳动原则的公然践踏,极大地挫伤了劳务派遣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劳务派遣更成为部分单位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惯用伎俩”。在用工单位眼中,劳务派遣工仿佛是游离于企业责任体系外的“临时工”。一旦涉及工伤事故,用工单位便以劳动关系在派遣公司为由,对受伤员工不管不顾。劳务派遣公司受限于资金和实力,难以给予足额赔偿,致使劳动者维权之路艰难坎坷。
不仅如此,在员工培训、职业晋升等关乎个人发展的关键环节,劳务派遣工也备受冷落。用工单位觉得劳务派遣工流动性大,不愿投入资源培养,使得他们职业技能提升缓慢,上升通道狭窄,未来发展一片迷茫。“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仿佛被人抛弃,连强化技术功能的资格都没有。
有人或许会说,劳务派遣能为企业提供灵活用工便利,满足季节性、临时性用工需求。但这绝不能成为其肆意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借口。灵活用工不应以牺牲公平与劳动者权益为代价。
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政府部门必须重拳出击。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劳务派遣适用范围、薪酬标准、责任界定等条款,让监管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企业施以高额罚款、责令整改等严厉处罚,形成强大威慑力。用工单位也应反思自身行为,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对待每一位劳动者。
劳务派遣不应成为劳动者权益的“黑洞”。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驱散这片“灰色地带”的阴霾,让劳动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安心工作,让劳动力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评论员 樊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