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丁
■ 王振江(河北)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生产队里,劳动的间隙总是充满故事。一天,一位王姓大哥讲述国军第二十九军抓壮丁的往事,对我说:“你大伯就是让国民党二十九军给抓去的!”那时我才十一二岁,满心好奇,却又因懵懂而不敢询问“抓壮丁”究竟是什么意思。随着大哥的讲述,紧张的氛围才慢慢弥漫开来。原来那些凶狠又令人不齿的抓丁手段,让我不寒而栗,满心疑惑。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壮丁”指的就是那些年轻力壮的青年。
当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河北涞源大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岁月悲歌。当时,八路军从延安东渡黄河,如及时雨般来到了我的家乡。他们深入村庄,组织军民一起打游击,灵活机智地与日伪军周旋。一次次战斗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百姓们终于在绝望之中看到了希望,八路军成为百姓的主心骨。
然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政府却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统治目的,于1939年将涞源和王安镇一分为二:涞源被划归蒙疆屯管辖,而王安镇则成立了所谓的“王安县”。国军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在秋季来到王安县招兵,消息一传开,年轻人纷纷选择逃离。他们有得躲进深山老林,一藏就是半年,仿佛人间蒸发;有的四处流浪,只为逃避这场被视为“灾难”的征兵。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国军消极抗战,去当兵也不过是充当炮灰而已。相反,共产党招兵时,人们却踊跃报名。仅1938年4月,上庄附近就有三千多名热血青年加入了八路军,我的三伯父便是其中一员。他满怀豪情地投身于老三团,为抗击日寇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民政府明知自己不得民心,却还是要强征壮丁。征兵科一开始还假惺惺地希望大家自愿报名,可根本没人响应。于是,他们便露出了真面目,组织队伍挨家挨户抓人。被抓到的青年双手用绳子紧紧捆绑,连成一串,像待宰的羔羊一样被押送到报名点。青年们都沉默不语,用无声的抗议表达着内心的愤怒。国民政府这种恶劣的征兵手段,不仅让百姓更加厌恶反感,也预示着他们的政权即将走向末路。其实,击垮他们的并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王安县”从1940年1月1日成立,到1944年4月29日就被撤销,仅仅存在了四年零四个月。在八路军的强大攻势下,这片土地终于迎来了解放。
我大伯父王贵来,便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之一。征兵时,那些征兵人员用令人不齿的手段,拿着软柿子往适龄青年嘴上抹,抹上了就强行认定人员合格。大伯父不幸第一个中招,落入了国军的魔掌。在伪保长的担保下,大伯父得以陪伴父母度过最后一夜。第二天,他便被护送人员送至征兵科,随后被二十九军带走。临行前,大伯父满心悲戚地对我父亲说:“这次去国民党当兵,怕是有去无回了。家里老人就全靠你照顾了。你三哥在八路军打鬼子时牺牲了,你三嫂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娘家人知道了得多心疼啊!你一定要多帮衬着她。要是当初我跟着你三哥参加八路军,那该多光荣啊!现在却被抓了壮丁,成了被人民唾弃的国民党兵!”后来,大伯父的命运正如他所担忧的那样。在京张公路行军途中,他身背硫酸,遭遇硫酸泄漏,大面积烧伤,最终壮烈牺牲。这些关于大伯父、二伯父的生平往事,都是幺叔来我家时讲述的。
壮丁也是兵。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论是八路军战士,还是被迫成为国民党兵的壮丁,他们都身处战争洪流,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他们的故事不能被遗忘,应该铭刻于历史长河。这些壮丁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他们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长城。他们的经历警示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当倍加珍惜;政权唯有一心为民,才能得民拥护,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