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寓言与精神返乡的诗意书写——评高旗诗集《深圳谣》
■ 刘桃德(深圳)
五月末,去宝安创业路的一家面馆,参加诗人高旗的诗集《深圳谣》分享会,很是奇特。深圳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生活是吃面,生活也是诗歌。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也可以是面馆的模样。
分享会现场,高旗亲自签名赠送墨香四溢的诗集于我。这些天,我静下心来,终于阅读完了整本诗集。《深圳谣》是高旗数十年诗歌创作以来的第一部诗集,全书分为八辑,是诗人的艺术总结,更是他诗歌写作的辛勤结晶。
在《深圳谣》序言开篇,唐小林老师直指深圳“只适合搞钱”的世俗偏见,以“诗人最多的城市之一”的反常识判断,瞬间将读者拉入当代文学与城市文化的交锋现场。而我所认识的诗人高旗,应该是一个潜心写诗,并且真正将诗心融入生活的诗人。通过他的诗集《深圳谣》就可以一窥全貌。
在当代中国诗歌的版图中,深圳始终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符号。诗人高旗的《深圳谣》以双重身份介入这一复杂的城市肌理,既是外来者的凝视,又是归乡者的低语。这部诗集以深圳为经纬,编织出一张交织着现实与隐喻、漂泊与扎根、物质与精神的诗歌网络。透过那些精确如手术刀般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节奏,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诗人如何在高速运转的都市齿轮中,为灵魂寻觅栖息地。
深圳的移民属性,在高旗作品中被解构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生命状态。在《迁移》一诗中,“户口、气候、视野、维度”的位移,暗示着身份认同的流变。诗人将移民的迁徙比作“尘埃的命运”,在《追梦人》中,那些“删除往事”的寻梦者,像“一波接一波登录的页面”,在城市的服务器中不断刷新存在。他们既是城市建设的“人肉干电池”(《电池》),又是被资本逻辑规训的“浅海鲨鱼”(《鲸鱼》)。
然而,高旗并未止步于对生存困境的控诉。在《种子》中,留守儿童的信件成为“浇灌南漂梦芽”的隐喻,揭示出移民叙事中更为隐秘的情感结构,对故乡的背叛与眷恋始终如影随形。当诗人发现“深圳二十七克”已足以与“故乡二十八克”抗衡时(《深圳谣》),一种新的身份辩证法悄然浮现:移民的“落地为兄弟”不再是乌托邦式的口号,而是在“普通话与方言的夹生”中,完成对故土与新城的精神考古。
高旗就是做石材生意的创业者。作为“石材词汇装饰的城市客厅”(《石材词汇装饰着城市客厅》),深圳的现代化进程被高旗赋予强烈的物性特征。地铁成为“钢铁精灵”(《时光的隧道》),集装箱堆积成“词汇的仓储”(《词汇一样的集装箱堆积盐田港》),写字楼里的人们“浸泡在互联网的深蓝”(《地铁的使命》)。这些冰冷的物质符号,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诡谲的生命力:它们既是现代性的纪念碑,又是吞噬人性的黑洞。
当商业区的喧嚣覆盖教堂唱诗班的圣咏,诗人发出诘问:“万千广厦间,可有避世旅馆?”答案或许藏在《红树林印象》的生态图景中:野鸭、贝壳与鸥鸟构成的“民谣梦境”,与都市的“呛鼻气味”形成尖锐对峙。高旗以生态主义视角解构城市神话,在《清洁城市的肺》中,台风摧毁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潜伏在下水道的良心”。这种对物质文明的批判,唯有在摧毁中,才能照见被遮蔽的生命本真。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齿轮”(《时间的齿轮》)、“淬炼”(《时光的淬炼》)等工业意象,展现现代性对生命节奏的碾压;另一方面,他又在《时间的云梯》《荒料》等诗中,将时间重构为轮回的容器。父亲退休后“像倾斜的逗号”般远航(《远航的父亲》),暗喻着个体生命在时间链条中的断裂与延续;而大理石的光芒“漫过星辰”(《大理石的光芒》),则试图在物的永恒性中安顿易逝的肉身。
高旗的诗歌语言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口罩成为“白芒芒的障碍”(《口罩的障碍》),宠物狗“没有奴性”(《无奴性的宠物狗》),而“洛阳纸贵”的退休金与诗歌价值形成反讽(《洛阳纸贵》)。在形式上,《短诗一束及俳句》借鉴日本俳句的凝练,如“高铁站扎堆/踏上春节的雪橇/故乡在导航”,三行诗浓缩了春运的集体乡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科技词汇的诗化改造。当“6G、无人机、AI”闯入抒情场域(《地铁的使命》),当“刀片电池”与“青春细胞”形成互喻(《电池》),诗歌不再是与技术对立的孤岛,而成为反思异化的镜鉴。这种语言策略,与深圳“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热带雨林》)形成文本内外的共振。
高旗的深圳,终究不是规划图纸上的超级城市,而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复合体:它既是“石材样板垒满的办公室”,也是“梧桐山云雾泡开的茶盏”;既是“集装箱堆积的欲望表情”,也是“大沙河丝绸般缠绕的乡愁”。当诗人在《荒料》中写下“从鸿蒙到奢石”的蜕变史,我们终于读懂这份城市寓言的终极密码——所有被时代定义为“废弃料”的生命,都将在诗歌的抛光中显露出玉的质地。
在高旗的笔下,深圳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原乡。当诗人“站成一棵秋枫”(《站成一棵秋枫》),与植物保持“一个街区的距离”时,他完成了对都市生活的超越性书写。这种书写不是逃逸,而是以诗歌为“灵魂的邮筒”(《灵魂的邮筒》),在物质与精神、异化与本真、流逝与永恒的张力中,建构起属于移民一代的精神返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