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科普,要流量更要质量
这背后,反映的是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望。真正的医疗科普,能帮助我们识别疾病信号、掌握急救技能,是守护健康的一道防线,价值巨大。正规、易懂的科普,可以有效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实现“上工治未病”的理想。而让专业医生成为健康知识的“播种机”,能把权威知识转化成生活常识,从根本上减少因缺乏健康知识而导致的风险。
然而,这片科普热土也长出了不少“杂草”,乱象频出,令人担忧。一些主播名义上做科普,实际上却在带货,有的讲着“祖传秘方”,一边讲解一边挂上购物车链接;有的自媒体账号用夸张、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眼球,传播伪科学信息误导公众;还有的营销号为了流量,不惜编造故事、摆拍剧情,甚至变相推销药品或保健品。
更严重的是,有人把处方药宣传成“特效神药”,利用患者形象做疗效证明,甚至一天发布上百条伪科普内容,引诱他人消费。这种被流量和利益驱动的“伪科普”,不仅损害医生职业形象,也违反了《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更直接危害公众健康,后果不容小觑。
规范医疗科普,清理各种乱象,必须出实招、下猛药,彻底根除这些有毒的“杂草”。一方面,国家已经出手加强监管,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网络医疗科普划出“红线”,严厉打击违规导诊、卖药等行为。另一方面,各地也推出了激励医生参与科普的措施,如上海、甘肃等地将科普成果纳入医生职称评定,用“良币驱逐劣币”的方式,鼓励更多医疗专业人士站出来发声,用真才实学占领科普阵地,让“伪科学”无处藏身。
当然,好的科普不能只是内容正确的“说明书”,更得是吸引人的“故事会”。如何把高深、严肃的医学知识,变成生动、易懂的科普内容,让它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医学界也在尝试各种创新,把医学知识与新业态结合起来,让公众在轻松中掌握医学知识。
推动医疗科普实现“流量”与“质量”并举,需汇聚各方合力。医务工作者应主动履行科普社会责任,以专业内容赢得公众信赖;监管部门须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治理医疗虚假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公众也需自觉提升健康素养,增强信息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伪科学。通过多方协作,方能共同筑牢全民健康屏障,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