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浙北小县的生态智慧养殖之变

       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上的湖州德清县禹越镇,水产养殖远近闻名。黑鱼养殖产业在当地已有20余年历史,是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统计,镇上黑鱼养殖面积达6240亩,约占全省30%以上,年产黑鱼1万余吨,去年销售额达1.8亿元左右。


      黑鱼养殖带旺了村子,却也一度让当地生态环境背上了债。


      “黑鱼学名乌鳢,是食肉鱼类,江浙一带养殖的本地种黑鱼,主食是冰鲜小鱼。一到夏天,养殖基地附近蚊蝇飞舞,鱼塘的水三五天就发臭发绿,污染严重。”黑鱼养殖户章其明说。


       禹越镇副镇长费贵洪介绍,过去采用高密度养殖,一亩塘约5000尾鱼苗。“这不仅使黑鱼的品质下降,养殖尾水的不规范处理也污染了水体。”


       近年来,浙江大力“治水”,保护“绿水青山”,黑鱼养殖也走上了生态化之路。


       “在生态化养殖上,我们推行‘生态净养’模式,降低养殖密度。”费贵洪说,“治水”倒逼水产养殖业转型,不仅将养殖密度降低到每亩2000尾以下,还加快了尾水治理。


       在禹越镇木桥头村的尾水集中治理点,只见鱼塘排出的养殖尾水经过生态吸附、生物净化等层层处理后,水质干净清澈。电子大屏上显示着每一处尾水治理点的进水口、出水口各项指标的监测数据,方便村民监督。


       章其明每天都按照养殖标准对水质、活鱼进行检测,坚决不用任何违禁药物。“要销售的黑鱼,我们按照规格大小分放进暂养池。在池里经过暂养净化后,肉质更鲜嫩。”他说。


       小小的黑鱼开始“游”进千家万户的餐桌。除了上海,禹越的黑鱼还销往杭州、江苏盐城、宿迁等地,长三角地区占了镇上黑鱼每年销量的9成以上。


       费贵洪说,目前,我们镇上黑鱼专业合作社每天有近八万斤黑鱼销往全国,其中销往上海的一共有五万余斤。我们还将进一步改良苗种控制饲料,为市场提供优质的黑鱼。


       近几年,我国多地开展人工养殖黑鱼的科研与养殖实践,尤其苗种繁育技术与人工配合专用饲料的突破,为黑鱼养殖业走向商品化、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生态化养殖之外,禹越镇还在尝试“智慧”养殖。


       养殖户章其明“主打”的黑鱼就是生态净养、高端品质“芯片鱼”。这些黑鱼鱼皮表层被植入了火柴梗大小的T型标头,顾客只需用手机输入黑色编码,就能显示出黑鱼产地、养殖户等信息,还可以调取查看用药检测报告。


       “这批鱼价格在每斤25元左右,主要销售到上海、杭州。顾客杀鱼时取下‘芯片’,就能正常食用。”费贵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