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家长批改作业”背后是升学压力的恶性循环
据媒体报道,11月10日,辽宁省教育厅在其官网公布《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其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对于不按时亲自批改作业的教师,一律取消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学校校长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此举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支持。
媒体经过梳理发现,从2018年至今,已有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广西、山西和陕西等至少十个省份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地方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此消息一出,对于众家长而言,可谓是喜忧参半。高兴的是,终于不用再为孩子的作业批改问题而焦心了;忧虑的是,这些政策措施到底能不能落实到位,过一阵子会不会“卷土重来”?一旦实行了,老师心里如果有怨言,会不会把这股子怨气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不怎么尽职尽责了?
看看吧,老话说的太对了,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矛盾体,问题都有两面性。老师给家长增加负担,家长压力大,叫苦连天;如今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叫停了那些不恰当的做法,老师可能又会有怨言,家长更不放心。真是“此事古难全”啊!
事实上,关于孩子的学习,学校与家庭如何分工的问题,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已经明确指出:“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学校教师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把学生作业变为家长作业,是违反这一《意见》的,家长不但有权拒绝,而且有关部门还应该严格落实《意见》,追究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教师的责任。他建议,家校共育必须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教师是教师,家长是家长。意思就是“教师做教师该做的事,家长做家长该做的事”,双方各司其职。
撇开“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的是非不论,现在多省市“叫停家长批改作业”,表面上似乎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学校和老师的压力减小了吗?甚至于一大部分家长的心理顾虑消失了吗?没有,一点也没有。
在过去近20年时间里,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发展和进步,减负的口号也喊得很响,但是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没有减轻,肩膀上的书包有没有变轻?相反,是不是还越减负担越重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教育研究者指出,在所谓的新课改方面,推行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新理念,但是学生在校时间短,除了要应对不变的考试的硬性要求外,更不足以完成这些新理念赋予的任务。结果这些任务就全都被推给了家长。家长自然感到负担沉重,不胜其烦。同时,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会给学生安排很多不在考纲之列的副业,这就压缩了学生进行主业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无形中又多背负上了一层负担。
还有就是在家校合作方面,自从有了家长群之后,今天一个“重要通知”,明天一个知识竞赛,后天又有一个调查问卷,不是要家长和学生一起打卡签到,就是让家长扫码填问卷,完成群公告等等。家长要时时关注群动态,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耽误了孩子的“大事”。有家长戏言,有时候就连寒暑假群里也不得“消停”,一年到头神经紧绷,就要疯了!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成绩和升学率才是摆在学校、老师和家长面前最大的梗。管它课不课改,有没有特色,学生成绩好,学校升学率高才是王道。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得好,教师教学质量高,那么教学质量用什么来衡量呢?当然是分数,很多政府教育部门都用分数来衡量一所学校是否优秀,全科优秀率,全科合格率都是考察的重点方向,中考要看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高中要看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来评价学生和学校的优秀程度。
所以学校也没办法,必须要“顺势而为”。学校要出好成绩,就必须强化教师的教学任务,老师有了压力,自然就会加重学生负担。
再者,新课改提倡全面发展,觉得学生缺乏什么就将什么纳入考试,所以学生要学很多内容,课程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自然也越来越大,减负工作肯定不能到位。
家长的要求更加单纯,就是让自家孩子考个好成绩,升个好初中高中,将来考个好大学。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心急火燎地将孩子送到补习班开“小灶”,这更加剧了学生的负担。
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如此循环往复,学生不可能有减负的一天。
总之一句话,无论目前的教育减负措施思路再怎么新颖,理念再怎么前卫,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中高考。只要升学考试这块“天花板”还在,那么凡是与这块“天花板”相冲突相抵触的减负措施,最终都不免会走向落空的结局。
因此,如果想让学生减负,那么当今的教育观念和体制就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要让“分数不是唯一”这句话成为口号,毕竟学生的全部不只是学习,还有生活和远方。█首席评论员 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