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投资者的血汗钱拿来做“试验”
*ST工新退市已无力回天,但退市后四万多名受损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如何保障,亦需要各界持续关注。业内人士指出,*ST工新退市不影响受损投资者向其提起虚假陈述的赔偿。可是最终能否挽回损失,挽回多少,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
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ST工新股票上市,公司股票将于3月15日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退市整理期为三十个交易日。如不考虑全天停牌因素,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1年4月26日。在退市整理期间,股票简称为“退市工新”,涨跌幅限制为10%。
很明显,退市整理期一结束,*ST工新退市即尘埃落定,也就意味着广大中小投资者最最担心的后果真实的发生,他们日夜祈盼着延缓退市或不退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断了。
一个有着哈工大名校光环照耀的上市公司,何以走到退市这一步,原因有很多。分析人士认为,“不务正业”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哈工大的工科在全世界都能排上号,科研实力很强。本来*ST工新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按理说应该从事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发、销售等等。但公开信息显示,实际上它的主营业务却是大豆深加工、乳制品制造以及商业服务业务。
关于这一点,很多当地人都知道,工大高新是哈尔滨红博广场的实控人。而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也显示出其主要营业收入来源确实为红博商业。这次疫情,对商业地产影响很大,红博广场曾经暂停营业过,客流量也下降明显,带累工大高新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同比下降,扭亏无望,亦是客观事实。
其实,不可能全部归咎于疫情导致的工大高新亏损。查看一下该公司近些年来的财务数据,又有哪一年是真正赚过钱的呢?
连续亏损是退市的因素之一,但在广大投资者看来,这不是根本原因。他们认为,*ST工新是一只曾经19连板的大牛股,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与其自身管理混乱,存在为哈工大控股的工大集团、工大高总等公司提供违规担保,以及工大集团非经营性占用工大高新资金迟迟不予归还等多项违法事实,被证监会处罚后,未按要求整改有关,更是哈工大见死不救,不履行诺言所致。
投资者们认为,哈工大与其下属公司工大高总签订注入资产协议并出具承诺函,至今却不予履行,属于典型的欺骗投资者行为;而哈工大没有履行实际控制人责任,督促工大高新在2020年年报批露日之前解决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问题,对于退市和数百亿国有资产的流失,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际上,哈工大系企业“见死不救”已非孤例。3月12日的《中国经营报》就披露了《千亿哈工大集团败局悬疑:纸张换钞票,200多亿国资突然“没了”》的消息。消息称,曾经的中国最大的校办企业哈尔滨工业大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哈工大集团”)原董事长张大成因公司票据融资有一笔3.8亿元的还款未兑现,不仅被免职,还遭来牢狱之灾。
报道称,哈工大集团及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年时的总资产为241亿元左右,该校的校办企业市值最高时为1100亿元。但哈工大集团却在2015年时遭银行集中抽贷36亿元,最终因5亿元票据融资及资金困境等原因坠入陷阱。
直至2017年票据融资事件事发,兰州警方要求哈工大集团“还款”,纵使哈工大集团后来处置了几十亿元资产,仍未将此款还上。张大成随即被抓,后获取保候审。
张大成指称,相关事件连续恶化,与他拒绝相关负责人对有几百亿资产的校办企业私有化有关,“目的就是要借兰州警方的手办了我。”尽管哈工大方面未回复张大成所指有关校企“私有化”等事宜,但是听起来已让人毛骨悚然。
而不论在哈工大内部还是外部力量,会不会有人为了一己私利插手干预,或有意布局侵吞国有资产?仅从哈工大在处理应对工大高新和哈工大集团经营危机上的细节去掂量,同样让人细思极恐!
由此,不难想象哈工大和哈工高新在*ST工新濒临退市之际,毫不犹豫地将数万中小投资者“抛弃”,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也难怪投资者们含泪斥之“恶意退市,逃避监管,是一种冷血行为,不仅给他们造成财产损失,更对他们的感情造成了巨大伤害。”
但无论再如何控诉,事实终将成为事实。对于投资者来说,除了准备好材料向法院提起诉讼挽损外,就是要从这次投资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了。
暂且撇开张大成和广大投资者所诉的关于哈工大以及所属企业的“阴谋论”不究,因为这些尚有待于相关部门的进一步调查核实。再从哈工大的工大高新现状,联想到清华背景的同方和北大背景的方正,似乎大学创办的企业鲜有很成功的案例,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科学家最擅长的是科学,企业经营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科技,更需要良好的经营管理。也许,从学术跨界到实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希望这些院校的领导者们别再轻易把投资者的血汗钱拿来做“试验”了!█首席评论员 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