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不是解决未成年网络问题的万能良方
青少年模式自上线以来,问题多多。这其中,不排除一些平台为了牟利,以青少年模式设置障眼法,给未成年人“挖坑”,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消费,其所作所为,毫无责任底线。但还有一些平台,由于内容审核技术不到位,如网易云平台针对音频内容的审核技术研发还存在一定困难,客观上无法高效过滤不健康内容。另外一些平台,在责任落实和技术审核方面,都在竭力跟上国家监管的步伐,甚至多家头部游戏企业在添加了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之后,还加强了家长与孩子账号的监管联动。奈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租号”产业链的出现,往往使得这些监管投入功亏一篑。
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防御系统,再严密的防御系统,也一定会有漏洞”。面对这些客观上难以避免的漏洞,家长们以及整个社会,倾向于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互联网平台。这样一种只强调线上技术监管,忽略线下家庭、学校、社会角色和作用的取向,具有狭隘的“技术决定论”特征,难以有效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第五章“网络保护”专章,系统规定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企业的义务,构建了多方参与的网络保护,其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应成为网络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绝非企业一家之责,家庭教育也尤为重要。”当前一些未成年能轻松绕开青少年模式,与家长的放任不无关系。家长作为监护人,也需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以身作则地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除此之外,学校也需与家庭进行良性互动,重点关注网络沉迷现象,并将相关情况及时告知监护人,与家庭共同教育并科学引导未成年人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社会各界,如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等为青少年提供上网设施的,也需要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并举办相关讲座或提供相关课程引导监护人提高自身网络媒介素养。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依靠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青少年线上监管模式,绝不是解决未成年网络问题的万能良方。在此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政府、企业多方力量协同共治。其中,以家庭为教育监管的中心环节,疏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应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王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