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建设工作当常备不懈

       据海淀区通报,8月16日晚21时许,海淀区出现局部强降雨,旱河路铁路桥下短时严重积水,一辆小汽车经过该路段时被困,车内两人经救援人员和群众救出后,由120及时送往医院救治。8月17日早晨,2名驾车涉水被困人员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根据水利部历年《中国水旱灾害统计公报》的数据,2006年至2017年,我国平均每年有157座县级以上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频现极端天气,降水强度大且范围集中,使多地出现内涝,甚至严重致灾。


       城市内涝频频见诸报端,舆论场上的“看海模式”频繁开启,惨痛的伤亡更是为城市建设敲响警钟:马路为何瞬间成海?排水系统是否过于脆弱?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又应如何兼顾排水工程设计?


       一座城市的品质高低,不仅仅在于是否高楼林立街道宽阔,也要看那些看不见的排水工程是否完备。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彼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却在暴雨面前变得十分脆弱,“汪洋一片,积水成河”,这提醒着越来越多人把视线投向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排水工程是一项智慧工程,这既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实施上:比如中国古代紫禁城纵横交错的地下暗沟排水,比如德国近年推广的新型“洼地-渗渠系统”,再比如荷兰鹿特丹的“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城市建设不能贪图多快好省,更应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不能重“面子”而轻“底子”。


       除重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外,在气候异常的年份,城市的防灾应变机制同样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如何调整完善应急预案,在非常规情况下采取停运列车、疏散乘客等应急措施;暴雨降临时城市下穿桥、地下通道等易涝地区如何设置提醒,避免行人和车辆在危险时段通行;降雨期间如何保证应急设备和应急物资的充足……这些都是城市面对极端天气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然,极端天气来临时,每个市民也应做好自我防范,在城市发布预警时加强警惕。气象预警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的“指挥棒”和“集结号”,市民应当根据灾害防范预警要求自觉选择避灾行为,保持谨慎和小心。


       如澎湃新闻所评,“每一次灾难的发生,都是对城市各方应急能力的检验。”而生命的代价,却是城市管理不能承受之重。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城市建设更应多方齐下,标本兼治,让生活更安心,人民更放心。█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