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被夹在城乡间的“漂老族”为难了
然而,不少老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候鸟般从乡村漂泊至陌生城市,迟暮之年背井离乡,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漂老族”。
在他们眼前,是回不去的家乡。一般而言,“漂老族”们来到城市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人们抱着想要减轻儿女负担的想法来到城里,帮助照顾下一代。另一个则是原属农村的子女们在城市安家立业之后,将乡村的父母接进城中“享福”,顺带照看第三代。无论怎样,来到城中的他们有了牵挂,更多了一份责任,照顾子女生活,操办第三代起居让他们在每天的忙碌中只能“思乡”而难以“归乡”。 “漂老族”将中国人骨子里强烈的家庭观念和当下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冲突摆上了台面,他们也因此被“夹”在这样的纠缠之中。
然而,城市并没有轻轻松松地向他们敞开大门。他们身后,是融不进去的城市,漂泊的老人们面临着更加现实的问题。
一方面,“漂老族”既游离于迁入地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外, 又脱轨于户籍地养老服务体系,如上海市在养老服务供给上存在严重的户籍依赖性。他们尴尬的被某些大城市的“本地老年居民”的标准排除在外,日常生活的基础保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城市并非这些老人们的第一故土,他们从小在乡村长大,思维方式和处事逻辑根植于传统的乡村生活。面对光怪陆离的城市和陌生的环境,不少“漂老族”在消费观念、交友等方面出现问题,以前出了院子就能拉呱的老友已经被钢铁水泥隔离,社会参与的卷入度下降,认同感当然随之降低。
“漂老族”们就这样被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肉体在城市,灵魂在乡村,他们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归于乡村。这与近两年来不断被人们提起的“望乡”的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相似,他们都是城乡困境的见证者。城乡发展的差距导致人口的流动、家庭的分裂,而传统“和”的家庭观念又将他们粘合在一起,左也不是右也不成,自然陷入两难的境地。
老人们年过花甲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却还要经受“被夹住”的折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别再让被夹在城乡之间的“漂老族”为难了。
不再让“漂老族”为难,我们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方面,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提出,除生理需要外,人们对于安全有着迫切的需要。细致处理“漂老族”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让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去除城乡间的壁垒,让异地养老金的领取少走些弯路,多一些方便。另一方面,还有在精神保护上出手,建立健全社会老年中心,社区内部举办相关老年活动,号召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让“漂老族”的精神不再“漂”。
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他们的愿望很简单,不过是能动动老腿,见见老友,陪陪老伴儿,儿孙满堂,而“回不去的家乡,融不进的城市”的现实令人失望。
让政策落到实处,让关爱浸在真处,别再让被夹在城乡间的“漂老族”为难了。█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