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七旬老太泣血求助:六十载危房不准改建也不给拆迁

       华夏早报讯(灯塔新闻记者 阳杨)用生命与血换来的居所经过六十载风雨剥蚀成了危房,不准改建也不予拆迁;一家12口人挤在一起提心吊胆,不知何时才到头?家住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上渡街道办事处新高家院社区10组38号的72岁老太张黄菊,余生最大的愿望是能住进新房。而这也是她已去世多年的老伴李典清的心愿。

       1972年,张黄菊、李典清夫妻俩响应柘溪水库政策号召,义不容辞地移民西湖农场六分场。那时候,他们上有老父母,下有一双未成年儿女,举家搬迁,困难可想而知。

       “当时住的是摇摇欲坠的棚子,随时都可能被风刮倒,根本就没有东西可以吃。”回想当时西湖农场遭遇洪水时的情形,张黄菊老人称,简直是惨不忍睹,不堪回首。

       在当年那种情况下,他们唯有把老家的房子变卖,所得127元钱。但有钱也买不到吃的,他们的父母由于水土不服,上吐下泻,身体浮肿,无奈之下只能送他们回老家。

       但是老家的房子卖了,他们的父母只能寄住在姐姐家。

       为了帮西湖人民重建家园,张黄菊一家四口不怕艰难困苦,坚决留了下来。

       没想到八个月后,命运之神再次跟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们不到2岁的女儿被水淹死了。

       夫妻俩当时怀着家国情怀去为西湖重建家园,但接二连三的打击,再加上对父母子女安危的担忧,他们不得不怀着悲伤的心情,又回到了祖籍地上渡街道办事处。

       回来以后房子没了,土地也没了。可一家老少还要继续生活,于是夫妻俩就以打零工、卖血维持生计。

       “打零工是8毛一天;每次卖血300克到500克,是16元100克,到手上只有14元100克。最多的是1993年80元100克,到我们手上也只有70元100克,我们夫妻持续卖血32年,每个月每个人不少于600克以上,累计卖血460800克,重921.6斤,超出身体重量几倍。”张黄菊回忆过去老泪纵横,称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们付出了惨痛代价,家破人亡,颠沛流离。




张黄菊一家十多口人居住的老宅。

       苦日子熬到1990年,终于见到了一丝曙光。

       这一年,国家政策允许那些为国家做奉献的返乡移民户重新落户。张黄菊一家又得以在上渡街道办事处上了户口。然后他们又用卖血的钱买了现在要拆迁的房子。

       据张黄菊介绍,她现在住的房子建于1962年,是他们十组的仓库,约180平方米左右,是土砖结构,距今已在风雨飘摇中存在了59年。

       1996年发洪水,张黄菊家一楼进水,多处塌陷,门窗脱落,虽经反复修修补补,却是天上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由于多种原因,现在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危房。“我们现在一家4户 12口人就挤住在这个危房中,既不拆迁,又不允许我们改建。”

       张黄菊告诉华夏早报-灯塔新闻,2011年政府有关部门过来评估,要他们拆迁,但又不按2008年娄底市3号文件的拆迁补偿标准给我们补偿。

       据了解,2008年当地修围堤,张黄菊家的土地被征收了90%多,土地征收费只有38000元多一亩。张黄菊的家人均认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上渡街道办事处高家院社区的留置土地安置存在明显不公,按娄底市3号文件精神是被征收土地的是4个人一处店铺,但他们家的土地被征收了13年,门面至今没安置。而那些一分地都没有被征收的,却私自以50万元一亩卖给有需求的人建房子。

       “像这些非法的事为什么不去打击,是怎么批下来的?国家不允许非法买卖土地,个别工作人员不但不制止还涉嫌参与其中。”张黄菊老人称,他们家人多宅基地少,土地也基本上全部被征收了,现在唯一的危房老屋既不拆迁,又不允许他们建。“最气人的就是外面迁进来的已经安置在检察院后面,对我们实际失地农民至今一不批准建,二不拆迁,难道要把我们逼成像福建欧金中一样,家毁人亡才帮我们解决吗?”

       张黄菊老人表示,且不论他们还是为国家做出了奉献,并失去亲人的移民户,就算作为一个常年住在危房中的失地普通农户,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吧,因此她请求有关部门要么批准他们危房改建,要么就拆迁危房,按娄底市2008年3号文件精神,帮他们安置好地方,让她在有生之年能住进新房,不要像老伴一样抱憾离世。

       据悉,多年来张黄菊一家人多次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困难情况,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回复和安置。近期,张黄菊的家人又多次给当地有关部门以及新化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打电话、发信息,均未获回应。

       就张黄菊老人反映的问题,华夏早报-灯塔新闻先是联系了其所在的新化县上渡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望林,其让记者与县里联系。

       随后,华夏早报-灯塔新闻又先后联系新化县人民政府县长左志锋和县委书记李铁雄,二人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发送给他们的采访信息,截止记者发稿时,也未获回复。




建房六十载已成危房存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