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愿进厂,提高就业吸引力为“破局”之道

       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近年来外卖等行业吸引大量年轻人就业,而不愿去工厂上班,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他建议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鼓励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3月5日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送外卖以其时间自由度和薪资较高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而相较之下,车间流水线的工作枯燥单一、劳动强度大,还时常夜班倒,但工资和福利待遇却上不去,吸引力显然不如前者。


       事实上,送外卖与进工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因为工厂招工难不能归咎于年轻人流入外卖行业,而是制造业竞争力不足所致。选择送外卖,只是年轻人基于现有市场环境,权衡过后的一种的自然选择。现如今,可支配时间多、工作灵活自由、即时可见的成就感等更加符合他们的职业价值观。退一步讲,就算他们不送外卖,也会流向网约车、电商、新媒体等新兴行业,进工厂依然不在优先选项之列。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繁荣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它的发展也扩大了就业市场,给年轻人带来更加多元的就业选择。


       除此之外,当工人的社会认同度依然不高,进工厂更是屡屡被人们抱怨之事,在舆论场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样的媒介印象,也会进一步降低年轻人进厂打工的积极性。


       再往下深究,招工难根源于我国制造业的困境——利润率低,亟待转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仍没有完成。因此我国距离成为“智造强国”,仍有一段长路要走。制造业就业人数自2013年达到后逐步回落,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制造业的瓶颈。很多低端制造业的用工需求还处于廉价劳动力阶段,就业市场难以与待遇和福利都更好的第三产业竞争,用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缺口。


       要想让更多人走进工厂,不能仅停留在鼓励层面,也不能靠阻断他们送外卖的职业选择,而是要努力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自身的吸引力。只要薪酬待遇提上去,职业成就感增加了,年轻人被“引得来,留得住”便是指日可待。


       制造业就业该如何“破局”?这有赖于各方共同努力。国家进一步施行减税降费和财政补贴,助力各类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企业需改善工作环境、健全奖励机制,增加员工薪酬,使初次分配更注重效率;社会发展职业教育,让掌握高技术的人进入专业领域,也能纠正人们对技术工人的偏见。总之,让制造业度过转型期“阵痛”,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跃迁,全面性、系统化的革新不可或缺。█席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