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租车安全整改也当见贤思齐
零星的个案当然不能替代面上的现状。这些年,网约车遇到的事儿不少,扮演“背锅侠”的机会也很多。舆情汹涌、流言成虎,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似乎在市场、舆情待遇上有水火之别。明明是传统出租车犯的事儿,也很可能被“传闻”给网约车,个案背后,显现出舆论生态的诡谲。
2018年最高法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专题报告指出,2017年全年,网络约车司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不足20件,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传统出租车司机在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数为170余件,万人案发率为0.627。传统出租车司机犯罪案件数量是网约车司机的9.7倍,万人发案率是后者的13倍。可见安全这件事上,不是说传统出租车天生就是“安全港”。
眼下,超九成网友认为“传统出租车行业要进行安全整改”,更有网友直言,“且不论出租车和网约车的价格差异,光是服务态度,出租车就让人敬而远之了。”这是两个相悖的现实:一是传统出租车“好评”寥寥,似乎负面新闻却不多。最近,艾媒咨询发布了《2018-2019年中国打车出行专题监测报告》,报告对不同打车方式的用户体验、舆论环境进行了对比。结论就一个:网约车体验好但负面新闻更多,新事物良性发展需理性舆论环境。二是网约车尽管不断迭代升级,比如“截至今年3月,已有1.38亿滴滴出行用户添加紧急联络人”,但是加码的监管似乎并非放松尺度。
车在路上,风险难免。不管是哪种车,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不过,如果将个案铺陈为现象,再借着所谓的现象倒逼制度设计,公共利益就容易出现问题。广州出租车出事儿,当然不是说天下的出租车就不安全;同理可证的是,网约车上的极端案例,恐怕也当在有限理性的探讨范围之内考量。再说句题外话,北京6.6万台出租车2018年补贴预算8.7亿,全国出租车共计140万台,公共财政的补贴也算天文数字。没人非要把传统出租车妖魔化,但是在公共出行的路上,起码是该一碗水端平的。
黑车的症结、打车的难题,皆指向传统出租车的变革与改良。只是,就算堵死了网约车的生路,这些问题也不会自动沉入时光的海洋。对于公众来说,无论是哪家公司掌权,不管是哪个平台唱戏,只要能满足市民美好出行的期盼,就当在平等政策与公平资源上彰显公共治理的现代化取向。
广州出租车事件是个警醒,既提醒传统出租车安全整顿没有“豁免权”,亦提醒网约车进化之路不该千难万难。送外卖的也好,开网约车的也罢,有路可走、无锅可背,这才是平凡却出彩的生活。这个春天,审慎包容的公共政策,该给网约车等新经济业态再吹点暖风了。█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