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身体不适7次举手后离世,暴露了什么?
此事一经发出便引发网友热议,有许多网友认为任课老师要负很大责任。这方面自是无可厚非,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不管老师是出于维持课堂纪律的考量,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会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还是单纯地没有察觉到孩子举手......10分钟之内七次举手都不理会,是一种失职的表现。二是第七次举手后,老师跟男孩进行了简单地对话并表示先忍忍,趴在桌子上休息。这一错误决定再次错失了及时抢救的时机。三是下课后老师没有及时联系救护车,而是选择移动虚弱的孩子交给家长,途中孩子摔倒,这种行为无疑增加了孩子出现意外的风险。
这次事件暴露出了老师出于某种原因对学生反馈的淡漠,以及老师应急救援意识的薄弱。但是我们苛责老师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病情进行评估,并作出最优的抉择,是不太合适的。术业有专攻,这次事件也暴露出了学校应急医疗能力的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校在校学生每年应进行1次健康体检。这说明学校是掌握孩子的基础疾病信息的。而这次事件中,教师对孩子基础疾病的了解情况显然不到位,如果教师知道孩子的病情拖延可能致命,绝不可能如此“冷处理”。当有基础病的孩子发病时,交由教师目测,按常规情况应对是不合理的,教师应及时联系学校医疗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判断病情,及时对危重病患者行施专业应急措施。
不少网友表示“以后告诉孩子,不舒服直接自己出教室”“已经很不舒服了就别管场合,大声喊出来”。大家希望通过打破既有的秩序来保护孩子,不让悲剧再发生。这样的初衷很好,但是忽略了矛盾的根源在于孩子没有完备地判断“很不舒服”的能力。如果让孩子根据自己还不成熟的认知体系去判断遇到的事情时是不是该大喊大叫或者走出教室,那课堂必然会乱成一锅粥。折中的办法是家长给孩子一个具象的标准,比如告诉有基础病的孩子,只要感觉发作,立刻不顾一切限制联系家长。这样具象化的标准既绕开了孩子不完备的判断力,又保证了课堂秩序不会被轻易打破。
这场救援时间被延误的悲剧,究其根本是各方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学龄期儿童群体不够重视,配套策略不够完备导致的。希望今后各方都能更加重视这个脆弱且表达能力欠佳的群体。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措施,学校具备紧急施救能力,家庭与教师培养保护意识,共同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汪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