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人的精神皈依
文/艾华林
一
2022年“五一”劳动节前几天,收到深圳打工诗人程鹏的信息,要我约一组打工诗人的稿件,以致敬劳动者这个庞大的群体。第一组稿件,我约了王志刚、张守刚、陈灿荣、冉乔峰、包华其等人的作品,诗作很快在由发星老师主编的《诗歌阅读》“独立•前沿”栏目以“工人诗歌”专辑刊出。第二组,我约了珠海“打工诗群”步缘、陈芳、王承东、林少恩、李楠、清水月等人的诗作。但因为组稿周期延误了一些时日,《诗歌阅读》“独立•前沿”栏目以“工人诗歌”专辑拟出的三期已全部刊出,再刊要待明年了。于是,我将“珠海打工诗群”的作品推荐在传承自西南联大的《南湖诗刊》发表,以慰我心。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从《诗歌阅读》推出的三辑“工人诗歌”,和《南湖诗刊》推出的“珠海打工诗群”作品来看。无论打工诗人以打工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诗歌作品被命名为“打工诗歌”,还是“工人诗歌”,我都觉得他们的创作是我所处的这个阶层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最为熟悉的文学范畴。对于这种名称的转换,我想起了滥觞于深圳市宝安区的,培育我成长起来的《打工文学》,但它于2019年2月14日改名为《宝安文学》了。从囊括了打工诗歌等文体的《打工文学》改名引起的争议来看,我觉得“打工”这词虽然看起来有“歧视”的成分,但“打工文学”是由打工者抒写描绘打工生活的真实状态的作品,是不必“涂脂抹粉”的。所以,我仍然固执地喜欢以“打工”的名义来称呼和概述这些打工者写打工者生活,和他们所思考感受的,具有浓烈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
二
同年5月,我在收到打工诗人罗德远和同仁们精心编选的《中国打工诗歌四十年精选》时,就不尤得惊呼,打工诗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都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还我这个当初怀揣懵懂文学梦南下打工的青衫少年,现在也已变成了有点老气的老壮了。现在回望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我发现最初的打工诗歌虽然有苦闷、不满、怨恨等情绪宣泄的低级趣味,但那些粗糙而质朴,纯真而鲜活的生活情态抒写,具有清晰地反映、呈现、揭示,批判的文学特征。现在,虽然有一种欲把打工文学从最初的宣泄情绪中拔高起来,但我倒认为在提升打工文学创作艺术审美鉴赏力的同时,依然坚持反映呈现和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实属难得。
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荣膺深圳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的,来自四川开州的打工诗人程鹏,是我在深圳认识时间较长,交流最多的少数几个具有批判意识的打工诗人。这个从事过采石场工、弱电工、礼仪安装工、数码办公业务员、码头搬运工、车坝散工的人,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过耀眼成绩的打工诗人程鹏,他至今仍在底层干着装修工的活计。从2010年认识程鹏至今,他坚持抒写底层生活、呈现底层真相的态度风格一直都没变过。
它注满你的血管
爬上你的神经末梢
咒恨的
你挑剔的眼光,尖酸的话语
暴跳如雷的脚
……
脱掉你的西装伪装
撕下你披着的人皮
咒恨的
你像狗一样的监工
忍不住对我们犬犬两声
……
咒恨的
你扣着我们的工程余款
毒死你,我就不给你做甲醛
——(《甲醛歌》)第一、三、六节
在这首名为“甲醛歌”的诗歌中,我相信不用我再例举其它的诗作,读者都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激赏崇尚诗歌自由批判的精神,直白的呈现批露虽然比温和的言说更有气势和力量,但我还是觉得诗歌应有一点柔和的温度。“他坐在大铺上泪花花在眼眶里转/他在想着他母亲眼里思念的白内障//他坐在大铺上强忍着泪水/思念着因打工分开的妻子/心合成掌/为她祈祷”(《大铺歌》)诚然,程鹏的诗也不是一味的控诉和批露,《大铺歌》等诗歌就很好地体现了坚韧的品质和人情的温度。
“用诗歌剖析月亮与乡愁的症结,体验愈发强烈的精神分裂/把每一个第二故乡的工地/当近乎颓败的村庄。一样爱着/一样耕作。夜夜用母亲珍藏的细软/缝补明月虚拟的幻境。”(王志刚《明月辞》)1973年生于天津的王志刚,因常年在工地辛苦劳作,遂取笔名中华民工。读王志刚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思乡之作,我明确地感受到一个背井离乡的民工,在外打拼的艰难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用前半生剩余的气力,复原家乡话的口型”,(《中年书》)“用胸膛接住落日,拒不交出血管里分流的河汊。”(《异地书》)读这些诗句,好像有千斤重担压在心口一样,让人难以承受。也许他的苦痛和孤独我难以理解,但读他的诗,《中年书》《异地书》《孤独帖》等,无不透露着孤愤难平的苍凉底色。这也是他认为大地为什么“总是颤栗”的原因吧。
“我身处的小城里/每时每刻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他们低进尘埃的颤栗/紧紧抠着我的/灵和肉。”(张守刚《总是颤栗》)这是经常“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打工诗人张守刚路过水果摊,看见小生意人的困顿和疲惫时生发的悲悯情怀的心灵感应和人文关怀。
“城市继续发展/剩下的异乡人/把乡愁 一再扩散。”(陈灿荣《下午一刻》)六十年代出生广东罗定的陈灿荣,他的诗有一种老僧入定般的沉着和静气。既使寻找,也是静悄悄的从记忆翻拣,像拉一条线,把故乡与异乡串起来。虽然,他的乡愁浓郁,但表现出来的情态却是淡的,云朵一样的轻。
轻和重,有时候是不需要上称就能称出来的。90后的冉乔峰和60后的陈灿荣,就是这样站在了生活的两端。一个细腻地感受生活,一个出门风风火火,忽略风景和城市的繁华,“一手提起沉重的物件/一手提起琐碎的生活/接上一个自以为可以的单/走向生活。”时代日新月异,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作为底层打拼的外卖员,冉乔峰举重若轻地把生活的真相呈现了出来。“生活也许就是这个样子/从无能为力到静待花开/我以为要一辈子的光阴”(艾华林《所坠之物》)我写这首诗,是疫情在全国漫延之后,我感到生意比以往更难做了的真实感受,在时代的洪流中,也许我们真的无能为力。
三
这几年,因为疫情,因为大国之间的博弈,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疲软的无力感。“几个年轻的工人口袋里揣着烦恼/一个个走到厂房外面抽烟/他们从工余的缝隙中走出来/想晒一晒产品滞销的抱怨。”( 包华其《半停产的工厂,正喘息着》)在南方的打工人,当工厂面临停产危机的时候,想必也有了与企业与老板共患难的忧虑心情吧。这种情形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两种不同的情形。
有时候,时间就是尘埃里的一束花,它可以化解怨恨、不满、悲愤。而它的土壤,就是爱和包容,并非是非黑即白,暴力有时是“打开所有物件”的利器,但并非时常凑效。在资本掠夺的背后,往往也藏着因果的关系。(《在黑里,自顾自地描一幅画》)陈芳的这些诗隐晦地描写底层生活中利益攸关的矛盾。我把其放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量,有惊人的相似性。这种打开,其实是一种冒险行为。但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冒险的旅程,只不过是有人选择安逸,有人选择艰难的道路继续攀登,既使爬,也要行动。这种危险的冒险,可以说是一种平民的英雄主义精神。“晚上总会有奇迹发生/夜空需要保持冒险的态度”。(步缘《夜空需要保持冒险的态度》)步缘,本名郭道荣,这个我打工时认识的熟悉的老朋友,这些年他除了写诗、编教材,编民刊之余,他也一直致力于诗意创造的建构。所以,读他的诗,我总能读到诗意的多样性。在他的助力下,珠海打工诗人群体的创作生态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互敬互助,如磋如磨.是珠海诗友们相聚时的温馨画面。从江西到珠海的打工诗人王承东明显地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在他“风尘仆仆的诗行里”我看到“爱与梦的蓓蕾悄然绽放。”(王承东《爱情之花盛开在诗歌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种下爱,就会收获爱的。只有懂得爱和生活的人,才能会倍感珍惜。“你从窗外探望/夏日剪影了我伏案的轮廓/蓝天倒映你的衣裙/绿叶遮掩你美丽的容颜/此刻你不再年轻”。(林少恩《你从窗外探望》)荣获2015年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新苗奖”的90后诗人林少恩,我所知甚少,但读他的诗,能感受到他对诗歌的满腔热忱。他和获得过“苏曼殊文学奖”的90后作家李楠,他们的抒写同样扎实沉稳,有一种深沉的东西贯穿其中。
“我们溯游历史长河/在名人的居所徘徊/怀着敬仰的虔诚/吟咏古老的灵犀。”(清水月《游苏曼殊故居》)在读清水月的诗时,我从他清丽的诗句中捕捉到了一丝轻轻柔柔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也让我明白了李楠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深沉,其实就是我们要承继和弘扬得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
读了十三位打工诗人的诗歌作品,再回过头来察看我们和打工诗歌一起成长的历程,我惊喜地发现,打工诗歌已然摈弃了发轫时宣泄自我的“小我”写作,自觉地走上了承继弘扬中华文化的仁爱之道。我觉得这是打工诗歌从粗粝质朴到成熟圆润的华丽锐变,也是打工诗人的精神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