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容纳背离常识的言论
厘清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什么叫“常识”?我认为,常识,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在内的生存技能、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所有这些知识的基点,就是对于自然世界的尊重与敬畏。常识是经实践检验并得到公认的普通知识,尊重常识事实上就是一种常识,不符合不遵循这些普通知识的言行就叫“背离常识”。现实社会中背离常识的事例客观存在,不应无视,这也是一种常识,问题只在于,我们应该这样对待它们的存在?
前段时间,围绕名著《伊索寓言》出版的合理性问题,激起不小的社会纠纷与热议,颇耐人寻味。起因是某学生家长,在看到出版物中《伊索寓言》中螃蟹掐死坏心肠蛇朋友的故事后“深感不安”,认为这会给小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于是打当地市民热线电话投诉,要求出版社删除此篇并追回全部已出版书籍。出版社方面倒也及时回应,表示以后再版时会对这个故事情节做一些修正,但也坦陈已经出版的无法召回。由此而引起如潮的社会舆情。
《伊索寓言》早已是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相信为多数读者喜爱,却也可以是少数读者眼睛里的“毒品”,其中发生发展的逻辑路径虽然凌乱,倒不无趣味,堪称是当下这个纷繁社会的“现象级”事件。
在我看来,这位家长的言论不可取,因为它背离常识,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就出版物定位而言,《伊索寓言》是公开出版、面向全社会的公众读物,而不是受众仅限定为学生儿童,甚至直接就是指向明确的学习教材。这两者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前者出版标准与要求比较宽泛,符合大众读者基本的普遍的审美标准即可,而教材,又被称作“教科书”,则受众面相对狭窄得多,因而在内容健康与文本表达上要严格规范得多。如果仅根据某一小部分人的阅读取向来取舍文章,就很容易剥夺另一部分可能更大更广泛的人的阅读权利,这当然不合理。
再退一步来说,即使《伊索寓言》“螃蟹掐蛇”类故事被编入教材,成为青少年读物,也大可讨论其利弊关系的大小。文学作品本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而现实生活从来就不是真空,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尽管光明、友爱通常是社会的主旋律,却难免也存有不少阴暗、丑陋的东西,世界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美好甚至阴暗丑陋的一面,这才是社会的全景、生活的本真。否则,诚如有学者调侃的那样“四大名著都该瑟瑟发抖了”(伍里川《不能让孩子活在“无菌环境中”》),难道不是吗?《水浒传》里也有暴力、《红楼梦》里还有香艳呢,相比伊索类寓言,命运岂非更堪忧?童话寓言,不能尽是小羊跳舞小草唱歌的故事,一片莺歌燕舞样,也应反映自然界人世间的真情实感,包括鳄狼蛇蝎的恶毒残忍,让孩子了解一点所处的真实世界,增强一点判断力和免疫力,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下架《伊索寓言》,打算让全社会“无菌化”,实在有些荒唐。这个道理,本身其实不过是一种常识,不难解释,不难理解。
当然我们的讨论,是建立在假设家长不是无理取闹、哗众取宠,而是言为心声、出自本真基点上的,讨论才有进行的必要和意义。因为在凡尘世界中,标新立异,偏激之语最容易博得眼球,容易爆得大名,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其实是一种逆向社会情绪激励,大可不予理睬的。这样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实在无聊得很,不举也罢,多数人因此为之义愤不平则鸣,是本能的正常合理反应,完全可以接受。
公民社会,人人有言论自由,包括家长在内的如何一名读者,都可以对出版物提出异议,这是他们的神圣权利,出版社自然也有申辩的权利,这可看作是一种对等权利。何况即使是贵为阅读教材,也不应是圣经,不应是无条件膜拜的对象,理应允许探讨批评,编写者、使用者也都需要秉持“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理念对待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绝对支持家长有勇气公开亮明自己的观点,甚至直接向出版社提出抗议,先无论对错,这是他们的自由,也是他们的权利,我也欣赏出版社以平等的态度,在平和地向家长解释的同时,却不屈从偏见不由分说地就让《伊索寓言》下架,这倒不失为这场争端,还有那么一点积极意义的地方。
然而与此同时,我认为事情还有另一个审察的视角,相对于现实生活中时不时发生,有时惊天动地的各类矛盾与事故、纷争与纠葛而言,这个事情其实很算得微小,因为仅仅涉及一本薄薄的童话书籍而已,不料却激起社会的剧烈反弹,群起而攻之,就有些反常。说老实话,看了这条新闻,我的直觉是这个社会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看似细微实则不小,能够折射出社会某种积弊。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本是某个社会个体成员的不成熟观点,即使可能背离常识,也纯属一己之见,只要对社会进步无碍,但说无妨,听者大可不必较真,如不可取,则听过算数,却非要如临大敌隆重回应,义正辞严地训导压服人家,非激起社会面的轩然大波不罢休,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人文生态,出现了一种不太正常的苗头,那就是排斥,就是难以接纳多元思想,不宽容异己言行。
在我看来,面对背离常识的言论,我们不仅不必太过奇怪,还应该有一定的雅量,容纳它自然存在、自我省察,及至接受他人异见,自行收回偏见才好,在此前提下,倡导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甚至或温和批评或严厉批判的环境。总之,一个文明开放的社会,理应涵养起宽松、平和、自由的说话语境,尤其要警惕以正义面目出现的,强调追求观点、行为一统的非正常社会趋同倾向。还是老人家的这句话说得好:“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张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