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诗墙

       文/夏太锋(湖南)

       山风轻柔,从山谷不紧不慢徐徐拂面而来,问候诗墙边的箭秆竹,山茶花。 我伫立诗墙前,轻声颂读着武冈诗词协会主席朱振宙写的序言:“楚南胜境,天际殊乡。山以云名,名接大荒。一岭横空,叠巘重冈。道家福地,六九排行。入山近秀,时见苍黄。蓊郁所蔽,幽且清凉。望之若阙,近之咏扬……”

  

       举目四望,云山连绵起伏,青山含黛,翠色流烟。云溪怀抱一带碧水,穿山越岭,像一条扭动身躯的巨蟒,抖动着鳞片蜿蜒,缓缓流经诗墙。溪中有道道鹅卵石堆砌的水坝,拴住了水流的脚步,形成一汪汪绿潭。潭水澄明透亮,亮得能看见溪底的砂石。它们圆圆扁扁、胖胖瘦瘦,有的被厚厚的青苔包裹,有的黄澄铮亮,静卧在水中,显出油画的色斑和明艳。溪水两岸层峦叠嶂,陡峰雄奇壮观,奔腾若浪,直插云际。座座小山包形状各异,层次分明,疏朗有致,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质感。诗墙后面高矗着拜月亭,红柱黄瓦,气宇轩昂,飞檐翘角,灵动飘逸。满目青山、遍眼碧水,仿佛置身于画中。


       武冈云山诗墙坐落于山脚伴山冲景区,全长六十九米,寓意云山为道教“六九福地”。墙体呈南北走向,浆砌了五堵独立的石墙,晶莹光洁,错落有致。既相互独立,又搭配衔接,形成坚固的整体。诗墙脊背成波纹状起起伏伏,宛如巨龙腾空飞翔,象征中华文明从远古流来,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勒石上墙的诗词联曲共69篇,古典诗词28首,今人作品41篇,写风花雪月,抒离愁别恨,歌秀山丽水,唱云卷云舒。名篇佳构琳琅满目,清词丽句比比皆是,可吟可颂,可观可叹。


       诗墙也是书法艺术的盛宴,荟萃了当代72位书法家精心创作的70副书法力作,聘请能工巧匠阴刻在麻白色的花岗石上,诸体兼备,形神俱佳。隶书笔力遒劲,楷书端庄凝重,行书飘逸潇洒,草书笔走龙蛇。游客既能享受诗词氛围中的风花雪月、气象万千,更能领略书法艺术领域的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历史在这里穿越,古今在这里融会,岁月在这里留痕,文明在这里璀璨。建筑、诗词、书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不知不觉起云了,絮状的、肉瘤状的、条形的云团飘飘荡荡,蔚蓝的天空格外妖娆。我在诗墙前来回徜徉,默念着镌刻诗墙的第一首作品——唐代诗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之武冈》:“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一生多次遭贬,贬官龙标(今湖南黔阳县)期间,好友柴侍御从龙标前往武冈任职,诗人写诗为他送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乡。”古往今来青山不老,明月照人,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


       湘西南佛教圣地胜力寺坐落在云山堂。这是一个山坞,四周高,中间低,大大小小的山头就像瓣瓣盛开的莲花,古人称为“莲花宝座”,自古是道家、佛教修炼、奉佛的场所,自唐代以来胜力寺香火鼎盛,僧众多时达五百余人。山坞密布原始次生林,生长着红花木莲、白玉兰、青冈木、厚朴。花木扶疏,绿荫如盖,树林葱郁,翠色怡人。泉水淙淙,鸟语似歌,成为云山十景之一——“杏坞藏春”。我注目着诗墙,从头看到尾,又从尾看到头,读着读着,清代诗人薑常谦《登云山偶題寺壁》一诗赫然入目:“一峰才送一峰迎,七十一峰天际橫。忽听梵钟知寺到,闲依古树看云生……”朗读着诗句,脑海就叠印了这样的画面:大海扬起了峰峦般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涌向天际。胜力寺的晨钟暮鼓若隐若现,香客倚靠着树干,看云生云起,云飞云散。我陶醉了,怀揣虔诚在艺术的殿堂里穿行,心生赞叹,情思绵绵。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盘桓踯躅,静心诵读,诗墙的确是慰藉心灵、寄托情感的芳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