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高适

       ■ 罗保传(河南)


       电影《长安三万里》让高适再次出圈。高适是盛唐草根诗人里少有的成功人士。他的前半生非常落魄,后半生却很荣耀,可谓是天渊之别。


       高适乃渤海的一户名臣家庭之后。虽说祖上光环很耀眼,但到他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旧唐书》记载,高适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他20岁开始京漂,客游梁宋、定居宋城,躬耕自取。27岁他边塞从军,想建功立业,却未遇到伯乐。32岁去长安参加科举,失败告终。奋斗十余年,一无所获。


       35岁时,高适写出了一首轰动文坛的《燕歌行》。然而,诗歌出名了,人却没红起来。41岁时,他认识两个朋友:李白和杜甫。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二战科考失败。三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在一起度过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43岁时,他偶遇一位一生不得志的音乐家董庭兰。高适为他写下千古名篇《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则为友人鼓劲,二则当是自勉。


       46岁时,高适遇到一位贵人,他就是时任睢阳太守的张九皋。于是,他推荐高适当了一个九品芝麻官封丘尉,专管当地的治安和税收。就这样,高适隐忍下来一干就是三年。最后,愤而辞职,又当起了农民。不久,他又得到梁丘的引荐,在哥舒翰手下做事。哥舒翰非常欣赏高适,带着他去一线打仗,还不断提拔他。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高适正跟着哥舒翰镇守潼关。后来哥舒翰被俘,高适快马加鞭追上逃跑的玄宗,向他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于是,唐玄宗当下提拔他为侍御史。不久,高适又被升为谏议大夫。


       在逃亡的路上,唐玄宗为了制衡自行宣布即位的肃宗李亨,封永王李璘为四道节度使。结果,永王李璘却起兵叛乱。“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于是,唐肃宗封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去平叛。此时,他已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节度使在唐朝属于封疆大吏,可以号令一方。高适积极分化瓦解永王手下,最终叛乱被平定。


       公元761年,段子璋造反,自立为梁王。时年59岁的他和崔光远联手平叛。公元762年,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叛乱又起,已经60岁的高适再次平叛,再立新功。61岁时,高适被晋封为渤海县侯,他也是盛唐诗人里唯一封侯的诗人。《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公元765年,62岁的高适寿终正寝,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一生少年贫困,中年更是穷困潦倒,但他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奋斗。从村野诗人到封疆大吏,在高适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永不言弃的他最终活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