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入迷的史书——品读熊逸版《资治通鉴》第三辑
■ 孙克艳(山西)
对于喜爱史书的人来说,《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不管是对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还是对于专业的历史学者来说,《资治通鉴》都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反复咀嚼的史书。
《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即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共294卷,约300万字,由司马光等人耗时19年编纂而成。这部宏大的历史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衍生了多种注本。若想要研读透彻这部历史巨著,除了通读原作外,多看看历史学者对《资治通鉴》的解析,是个不错的办法。而如何解读这部史学巨著,史学大家熊逸老师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在广大书迷的千呼万唤中,熊逸版《资治通鉴》终于迎来了第三辑——“秦汉风云”。这套丛书共9册,内容包含了《资治通鉴》“秦纪”三卷,以及“汉纪”一到六卷。在第三辑中,此部分内容拆解为260个小问题,从诸多方面还原和解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熊逸版《资治通鉴》第三辑在忠于原著的原则下,却又不囿于原著。《资治通鉴》中关于秦汉史这部分内容的主要史料来源,一是《汉书》,一是《史记》。而不管是以“史实至上”的司马迁,还是以“历史镜鉴”而为大汉写史的班固,在他们书写史书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史料不全或因某些个人原因,而导致他们笔下的某些历史细节在史书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甚至经不起推敲。即使在同一部史书中,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甚至还会出现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情形。这导致司马光等人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自然会面临难以取舍或不得不择其一的抉择。而熊逸版《资治通鉴》第三辑,从更宏大的历史观角度,纵观《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这三部历史巨著,搜罗古今中外的相关史料和史学著作,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而得出更令人信服的观点和结论。
比如,熊逸对《鸿门宴》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解读,就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部分内容里,熊逸对诸多细节的分析,不但有理有据,还发人深思。而这样的解读,自然能引起读者对史书和历史的兴致,进而对历史这门特别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也是史书或者历史,有别是其他书籍和学科的原因之一,也是历史的有趣之处。而诸如此类的奇妙解析,在熊逸版《资治通鉴》第三辑中比比皆是。而熊逸版《资治通鉴》的“理”和“据”,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司马光等人在编纂《资治通鉴》时用到的相关文献,这样追本溯源的严谨精神,使得熊逸版《资治通鉴》不单单是对《资治通鉴》内容的简单翻译,更多的是一个有着浑厚历史素养的历史学者对历史的独特解读和专业呈现。
与此类似的,熊逸版《资治通鉴》在对相关历史地理、历史人物和当时风土人情等内容也做了翔实的阐述,以期读者尽可能地了解当时当地的民风民情和社会现实,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史书中的人物与历史事件。比如,对于一些特别的人名和地名的读音、意义和缘由,书中也给出了详尽的说明,而不仅仅局限于《资治通鉴》本身的内容。这些看似“画蛇添足”的内容,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熊逸先生博学而审慎的治学态度。例如,熊逸对“曹参”名字中“参”字的解析,从《史记集解》到“参”字义项,到古诗词中的韵脚等诸多方面来进行解读,非常令人信服。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熊逸版《资治通鉴》的语言不但富于思辨色彩且文采飞扬外,还特别生动有趣,读起来妙趣横生,时常令人拍案叫绝,让人想一口气读完才觉酣畅淋漓!而附着于文字之中的思想智慧也总是熠熠生辉,令人耳目一新,使人受到启迪,并深有醍醐灌顶之感,这也是本辑史书令人叹为观止的因素之一。比如:
“……真正有王族血统的反秦领袖,田儋是第一个。所以田儋的口号就不能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反问句了,他必须改成肯定句,强调自己复兴齐国、自立为齐王的合法性。”
“我们要理解古代历史,就得先理解古人的观念。他们在意的事情,我们今天未必在意,反之亦然。”
“李斯的路径依赖是搞事,赵高的路径依赖是搞人。在搞人的思路里,人才是重点,一切危及自身地位的人都必须被及时铲除……”
“作为管理者,这样的杀伐果决显然大失人心……可笑的是,最后的输赢成败,不在于谁更高明,而仅仅在于谁给自己挖坑挖得更快。”
“白起和蒙恬的死,表面上看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本质上却是制度的必然,谁都逃不掉。”
……总之,熊逸版《资治通鉴》第三辑是一套好书,读完以后收获颇多,而这收获绝非仅仅局限于历史知识的提高。读完以后,我只想说:希望熊逸版《资治通鉴》的下一辑尽快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