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搭帐篷水泥地上铺干草 零下15摄氏度,甘肃地震灾区急需防寒物资

       12月20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甘肃积石山县地震震中的柳沟乡及周边的刘集乡、石源镇、大河家镇等乡镇,走访了20多个村,得知当地民政部门在地震当日下午或晚上,已经把帐篷等部分救援物资逐步送达到重灾区及公路沿线的受灾群众手中,因灾区18日最低气温为零下15摄氏度,目前灾区急需防寒帐篷及保暖及烤火设施。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59,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具体参数为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震源深度10公里。不过,本次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并不在震中的柳沟乡,而在23公里外的大河家镇。大河家镇的灾民目前集中安置在该镇文化广场。


       这些救援帐篷一般分为2层,内层白色含保温棉,外层为常见的牛津布救援帐篷。即便如此,这些救援帐篷也无法抵挡零下15摄氏度的寒气。


       本次地震的非严重受灾区域的救援物资目前仍在进一步配送中,大河家镇梅坡村5社的马维军一家,在家门前的木堆前,用帆布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人字形帐篷,他们在水泥地上铺了一层大致2厘米厚的干草,垫上毯子,席地而睡。


       因为夜间气温低至零下12摄氏度至零下15摄氏度,这相当于大部分家用冰箱急冻室的温度,马维军为避寒,在人字形帐篷前用木头燃了一堆篝火,不过因为人字形帐篷面向公路的一面完全无遮挡,夜间依旧寒气逼人。图中马维军的身后为积雪。


       为避免在地震中的危房及破损房屋中居住,以及躲避当地相关部门预计的可能会发生5级以上的余震,震中附近20多公里的村民,选择在屋外水泥地上搭建临时帐篷的方式避险,部分不具备在水泥地上搭帐篷的村民,将帐篷搭建在地里。


       他们将防水布铺在地上,并将其余防水布悬挂在两颗树之间的绳子上,用塑料布或毯子遮掩人字形帐篷的两端,搭成简易帐篷。睡觉时,身体与雪地上的防潮布之间,只有一层类似瑜伽垫的薄薄软垫。至20日中午时,村民们已经领到铺盖。图中蓝色铺盖为救援部门发放的被子,还没来得及打开。


       地震灾区目前紧缺帐篷特别是保暖帐篷,积石山县一位受灾群众称,他身后这个用农用薄膜、毯子搭建的,长3米、宽2米多的临时帐篷内,晚上要挤10个小孩。图中的蓝色被子和左下角的桶装水,是今天当地救援部门已经发放到位的救援物资。


       积石山县多个乡镇的受灾群众对记者称,目前他们不缺吃的,帐篷和防寒问题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当地灾民在搭建临时帐篷时,想出了不少应急办法。其中一位村民将带拖斗的电动三轮车的后车斗,后搭一把椅子,上垫棉絮,再立一个人字架,上盖绿色塑料布,就搭成了一个可以不用睡在透骨凉的水泥地上的临时帐篷。村民称,这个帐篷可挤4人。


       在救援部门的帐篷未到达前,一些灾民自己搭建了简易帐篷,展开自救。图中灾民躬身进出帐篷的原因是,其头部上方是家里搬出的燃煤烤火炉。该村民说,帐篷内虽然有烤火炉,但晚上仍然太冷,睡垫是一层棉絮和一层毯子,即使把电热毯一直开着,也感觉不到热。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见到村民们的简易帐篷未遮严,问其原因,才知道是他们有意留出的缝隙或孔洞,防止煤气中毒。


       至20日中午,积石山县位置稍微偏远、且受灾不太严重的区域的帐篷,已经逐步发放到位,村民们先在地上铺开救灾帐篷的白色保暖内衬,再覆盖上帐篷外层。之后再撑起帐篷支杆,一座救灾帐篷就搭建完成了。中国经营报记者 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