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佛大象山
■ 刘志宏(甘肃)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一个艳阳秋风,我拜访了这座神山。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石崖上有大像一躯,长八丈,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尺,有阁道可登。”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大佛为释迦牟尼佛。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陡峭长廊攀步而上,只见小道台阶起伏跌宕,碎石嶙峋,古迹辉煌。自下而上一一观赏观音洞、罗真殿、接引佛殿、文昌阁、鲁班殿、无量殿、大佛殿、三圣殿等,叫人印象深刻。登上大象山,零距离瞻仰镶嵌在洞窟里的大佛,你就会为他的精美绝伦雕塑艺术而叹服。“岩头云涌朝金像,龙背人来入画屏。”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时期。大象山释迦牟尼佛塑像高23.3米,宽10.02米的大佛,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因此,体现在大佛身上的这座佛教名山除了具有拔地而起,凌空欲飞的外观形象外,更给大像山一种远远超越宗教意义、哲学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涅槃,一种和时光一起飞越天堑的永恒。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群峭碧摩天,巍峨大像悬。”由于大佛立在悬崖峭壁处,不能远距离瞻仰,只能仰起头拜谒1600多年的这尊神圣。仰头瞬间,就觉得大佛双眸炯炯有神,光彩夺目。原来它是用个黑釉大缸一劈两半镶嵌在眼框里,并且大缸的位置超出了下眼睑的位置,从头顶看上眼睑高出大缸做成的瞳仁,瞳仁又突出于下眼睑,咋一看不合雕塑规律,但站在下面的感觉,眼部的雕造正好与正常人一样,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年的大师们,就已经非常精确地计算并运用了视觉误差原理,使大佛才有这种视觉上的真实和谐。大佛的两个鼻孔微微翕张着,屏耳静听,似乎可以清晰地听到那从容而均匀的鼻息。如果也从头部附近看,就会发现,那鼻孔竟不是朝下的,而是大角度朝前的。这种对视觉误差的灵活处理,使人为的错误达到了一种生活与艺术相融的真实。大佛的耳丰颐、圆润、挺阔,细细看来好像和常人的不相符,长到了于额平齐的颞部。但这种设计,让我们不管从脚下、山下看,它都是那么地自然惬意。大佛的眉苍黑如黛,眉骨高耸,眉峰高翘,放在这双睿智的眼睛上,简直有一种绝凡脱俗之美。为了长久保持和清晰醒目,艺术家们先将眉骨夸张隆起,再在隆起的眉骨上刻出两道深深的凹槽,然后添充色彩,达到逼真的美学情趣和审美效果。大佛微微上翘的蝌蚪状短须是举世罕见,叫人觉得此举多了几分人性的光辉,多了几分亲和力和吸引力。
说大象山大佛是千古一佛,自有它的缘由。一千多年来,无论沧海桑田,云舒云卷,甚至烽火硝烟以及自然灾害,甘谷大佛都保持着那种昂首云天的轩昂气度,那种悲度浊劫的静穆慈祥。不管从哪个角度仰望,两百米的落差间,大佛依旧慈祥地端详着人间,丝毫没有因之而产生视觉失真和比例失调。所以,大像山大佛被专家誉为“国之瑰宝”。 1983年,著名雕塑艺术家温庭宽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尊大佛的美之所在,并认为甘谷大佛,国之瑰宝,文化遗产,值得重点保护。
“乾坤造化岂容推,十丈金身孰劈开?”古人登临此山,大多为大佛的魏峨壮观、美轮美奂以及建造者匠心独运的手法而折服,溢美感慨之词自然而生。站在山顶,遥望眉前风光,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远处山若隐若现,整个县城尽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大象山还有一处开凿在峻险崖壁上的千佛洞,仅有一个小巧洞窟供人出入。我觉得这个洞值得观赏,虽然是近年来的塑像,但其近千尊栩栩如生的塑像值得点赞。众佛有安坐如磐石,有长卧如横云,有默立,有飞度,有诉有诵,有含笑不露,皆为慈眉善目,姿态迥异,气象万千。四壁多绘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当我跪于蒲团上膜拜时,佛龛前袅袅腾起的香火伴着钵声清脆的声音,让人心安神宁,心中所有的的怨念和阴郁得到了化解,心灵更加纯净并又一次种下善根,真的感谢佛法的力量。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大象山庙会如约而来。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一天朝拜大佛人数最多时可达十多万人,远至陕西、河南、安徽、四川等十多个省的客商千里迢迢也来参会,盛况空前。僧尼之流云集永明寺参拜,士庶妇女携幼扶老,至寺庙拈香敬佛,还愿圆梦。下得山来,回眸屹立在千仞悬崖上的这尊大佛,虽然默默无语,但千百年来,他坚定地守望着这座留有佛祖足迹的灵山,祈祷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期盼着甘谷这块厚重的土地上一次次燃起炊烟的希望,放飞创造的图腾,书写爱情的硕果,普渡生命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