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咏雪情怀

       ■ 王厚明(浙江)


       雪,是冬天的馈赠,更是精神的寄寓。自古以来雪就作为浪漫圣洁的意象,常被历代文人雅客和志士仁人所吟诵,传承栖息着中华文化的诗情画意。从《诗经》中的“雨雪霏霏”,到《唐诗》里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情,到“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风骨;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乡愁,到“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忠贞,晶莹剔透的雪花在诗词文章和家国情怀中纷飞了五千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钟情漫天飞雪,无论是革命征途,还是壮阔诗篇,都留下了他以雪明志、与雪共情的精神华章。


      


       1921年阳历新年,湖南长沙,大雪纷飞。十几个年轻的知识分子,踏着五四先进文化催生的救国潮流,来到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长沙学员新年大会。经过为期3天激烈的商讨,“改造中国与世界”成为新民学会的宗旨。


       19世纪下半个世纪,中国人已经做过了多种尝试: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戊戌维新惨遭失败,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针对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28岁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他在发言中说:我赞成用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这是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并认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这伴随漫天飞雪的两次发言,温暖着青年毛泽东的内心灵魂,更是青年毛泽东最重要的人生抉择。后来以《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为题,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作为全书开篇。这也标志着毛泽东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道路。

       在湖南醴陵先农坛,留存至今的木质楼房里,复原了毛泽东当年开会时的摆设:房间摆着长条凳子,柱子上挂着马灯,也带人回到当年大雪纷飞的难忘日子。


       为了寻找醴陵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答案。1927年的农历除夕,毛泽东顶着鹅毛大雪,步行15公里,到醴陵南乡的东富寺考察。他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湖南农村:“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他阐明,党对农运的政策,应注意以“农运好得很”的事实,纠正政府、国民党、社会多方一致的“农运糟得很”的议论;以“贫农乃革命先锋”的事实,纠正所谓“痞子运动”的议论……考察期间,毛泽东还提出了革命最关键之处——解决土地问题,重新丈量后,把地主土地收集再均分。


       大雪飘飞处,也飘来了红色真理。2月12日,毛泽东回到武昌,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时年28岁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对此著赞叹不已。他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有着浪漫情怀的他喜欢用诗词直抒胸臆,而着墨最多的却是雪和雪天。雪天有恶劣革命环境的隐喻,雪也有纯洁透亮的革命信仰的象征,都赋予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磅礴的革命力量。


       1930年2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从广昌向吉安推进的行军途中,面对漫天风雪,浮想联翩,写下了一首意气风发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诗中展现的是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在“漫天皆白”的一望无垠的大雪天气,红军将士顶风冒雪,翻山越岭。“情更迫”三个字,充分说明了战风斗雪的红军完成任务的心情十分急迫。在革命斗争“风雪迷漫处”,一个“下”字,写尽战略方向明朗的红军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在毛泽东眼中,雪是纯洁的,是激昂的,更是充满斗志的。《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就是他矗立风雪流淌出的革命情感。


       和广昌路上相比,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雪,要猛烈得多。不仅要面对雪山草地缺衣少食的生死威胁,还要打破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和“围剿”,更要正视张国焘企图分裂夺权的危机,但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只等闲”。从“红军不怕远征难”到“更喜岷山千里雪”,再一次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毛泽东藐视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而同在长征途中的革命诗篇《念奴娇•昆仑》,则在描述“飞起玉龙三百万”的壮美雪山的铺垫下,联想起“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使他深深忧患起人类的命运,意欲“倚天抽宝剑”将其“裁为三截”,传递了改造旧中国的决心,进而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宏大抱负。


       在毛泽东咏雪诗词中,留下理想信仰光辉的当数《沁园春•雪》。这首词写在红军长征取得胜利之际,但工农红军的前途命运依然凶险跌宕。在《沁园春•雪》的字里行间中,却句句跳跃着乐观自信。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词中大篇幅极尽“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歌咏壮美河山,评论历史人物,颂扬当代英豪,豪迈自信地宣示新时代即将来临,展示了一代伟人思接千载、洞悉未来的博大胸襟和抱负。


      


       毛泽东以雪言志,以雪寓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对雪的热爱一如既往,始终把雪和政治信仰、家国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每逢重大历史关头、历史事件,总是用傲霜斗雪的气魄传递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斗争风骨。


       1961年,国际形势十分险恶,欧美对华实行经济封锁,苏联背信弃义停止援助,撤走专家,国内遭遇三年自然灾害,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当年12月,毛泽东闲暇时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感而发,创作了《卜算子•咏梅》。


       在气象之中,毛泽东对雪最具情结;在百花之中,毛泽东对梅情有独钟。毛泽东在塑造梅花风骨的同时,意在表现共产党人在险恶环境中坚毅、不畏艰险的可贵品质。特别是面对意指反华势力的“百丈冰”,“飞雪”成为迎接春天的使者,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积极意义,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到来。


       恰恰是这样一种意境和心声,使毛泽东在一年后再一次发出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礼赞。1962年,世界风云变幻无常,国际局势复杂纷繁。印度军队大举入侵我国西藏,苏联、匈牙利、意大利、法国等40多个国外共产主义政党发出反对中国共产党声明……在12月26日生日这天,毛泽东感慨万千,写下了意味深长的《七律•冬云》。


       毛泽东以“白絮”喻漫天大雪,以低沉的“冬云”、纷飞的大雪、凋零的“万花”象征险恶的国际环境,以“英雄”“豪杰”“梅花”象征历经磨难更顽强斗争的中国人民,以“虎豹”“熊罴”比拟外强中干的国际反华势力,以“苍蝇”喻指屈从于强权的国家和政党。诗中点睛之笔“梅花欢喜漫天雪”,成为毛泽东人格特征的真实写照,他的革命风骨不正是雪中梅吗?


       雪花烂漫时,今朝更风流。毛泽东的雪中情,胸有浩瀚,心怀天下,超脱于自然意象,驰骋于寰宇沧桑,赋予了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造福全人类的宏大志向的心灵回响,必然会激越精神的感召和前行的力量,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