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断舍离

       ■ 陈雪梅(黑龙江)


       在和时间相伴而行的路上,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五十五岁的门槛。即便努力回望,那些散落在风尘中的细碎日子,就那么兀自销蚀在熙攘里,怎样也打捞不起来了,甚至连梦境都时常变得模糊不清。哦,原来我人过中年将老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路走来,从起初憧憬事业、渴望爱情无限美好,到支起一个狭小的属于自己后半生的屋檐,到女儿的出生,到背负老小穿梭在家和单位之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早就冲淡了激情,想着要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薪金。好在日子虽不够完美,但也不算糟糕,一切都是那样的大众,那样的平平。确如《浮生六记》的“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有颗平常心,方有万顷晴。真的是浮世万千,唯有平淡最好;世人云云,唯有亲情最暖。

       从五十岁开始,我就学会了断舍离,从物质到精神。

       五年前第一次清理的物品是我学生时代的日记,那些不同年份、不同规格的13本日记本,在我书柜的最底层,泛黄的内页密密麻麻记录着我青春的所有过往。清楚地记得,当我席地而坐,随手翻看它们的时候,变得有些脆硬的纸如同静默的记忆神经。沉浸期间大概两个小时后,把它们重新捆扎起来,回到现实的我突然心头像被抽掉些东西,变得轻松又轻盈起来。那些近三十年我不曾触碰的一件件往事早就从我的生活剥离出去了,既然不是现实需要的东西,还有什么必要留存呢?碎纸机粉碎了我半生的记忆,从此,青春之于中年的我便是一个名词了。

       接下来清理的是一些专业书籍:心理学、哲学、美学、摄影、人物传记、科普读本、财会和写作基础知识书籍,按类别连同自己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我分别捐给了社区、学校和村图书室。书用者读,非用者废。

       再后来是清理服装,那些看上去还没过时,但已经有两三个季节不再穿的衣裤裙子,分三次清洗后打包送给公益机构……把对我不是完全适用或者必需的东西,清理出我的空间,留给需要的人。不只是在减少物品囤积时让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变得淡薄,也为自己百年后孩子处理我遗物时减少些麻烦。

       这五年我尽最大努力减少无效社交,本来滴酒不沾的我就那么不识趣坐完三个小时的饭局,让其他人就很不舒服,而且还要被动听从理智到不清醒的酒话,更觉得这样的耗费不值得。索性婉拒不参加,次数多了人家也当我是不合群的另类,删除出局。人家少了我这个“道具”轻松许多,我也由此从以前一周看一次婆婆看两次老妈,变成隔日就能陪陪老妈。奇怪的是,我这样的断舍离,有的朋友反而在有限的交流时因话题集中而了解更深入了。就像贾平凹一本书里的那句:和朋友走散,其实是一件好事。真走散的,也许算不上朋友吧,那就恕不远送,就此别过了。

       这精简的五年,我工作之余仍保持写作的爱好,花了些时间学习朗诵,又报了新媒体写作班。最大的收获是五年看了21本以前只翻看前言和目录的文集,看了几年前买回来就搁置的自己喜欢的作家小说,最快的阅读速度是国庆假期三天看完一本19万字的小说。在一本本书里我结识了更多的人,走进了他们的世界。虽然我并没因此变得有多精致,但我很充实,充盈的我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刚刚过去的五十五岁生日那天早上,我图吉利打算不吃苦药片,收起了正在服用的包括一款保健药的三种常用药。一整天一粒药我都没吃,一天下来,我没有丝毫不适。看来药物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小于精神作用,医者,心也。

       “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愿意在经历了人生百态后,守着自己的内心安静地过好余生。安静下来的我才深切体会到:人到中年,亲人无恙,饥而有食,冷有衣穿,夜有可归,便是幸福。功名利禄、荣誉地位都是浮云。人生半坡,踉踉跄跄走过大半,到了中年就悄悄喘口气歇歇吧。别管这辈子是否轰轰烈烈能否功成名就,来人世走一遭,就算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