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尽解诗
■ 蒋华(安徽)
公元1135年,南宋抗金英雄岳飞驻军池州时,戎马倥偬之余,特意游览齐山风景区并吟下《池州翠微亭》一诗: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笔者以为,此诗通俗流畅,在老妪能解的字里行间中却蕴含一颗报国真心。请看全诗:
首句是写征战南北的将军,多年戎马已让他的战袍积满洗不尽的尘土,满袖尘埃推不去,经年尘土满征衣。从细节看,穿“征衣”游山就在表明,将军无时不在临战状态;而征衣上的每一粒尘土都是他黄沙百战的岁月印记。
次句是写将军今天难得地骑马登上齐山之巅的翠微亭来寻芳踏春。从遣词用字看,特特寻芳上翠微,一是“寻芳”,南宋诗人朱熹是“胜日寻芳泗水滨”,寻芳的是平地水景,而将军寻芳的是山景,所以用一个“上”字就点睛出山高的秉性和登山的情态。二是“特特”这个象声词,既模拟出战马悠然上山的马蹄声,也衬托出将军“上翠微”的愉悦之情。总之,这是齐山骄傲的一天,山光物态弄春晖,难得地给征战八千里的将军奉献一次信马由缰的机会。
从当时南宋的版图看,早已不是北宋“三万里河东入海”的辽阔疆域,而是以淮河为界,被金人野蛮地撕成两个残卷,中流以北即天涯。所以陆游“偶展”北宋的地图,不禁老泪纵横,让他北望中原,怒气如山。从这个历史视角再看第三句诗,好山好水看不足,就有两层之意。
站在翠微亭上的将军,一是展望淮河以南的好山水,“岛书萧疏外,征帆杳霭间”,让他叹为观止、百看不厌。二是遥望淮河以北的好山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现就像被母亲怀里掳走的孩子,正奴役于金人的铁骑。就是说前者让他心喜——“看不足”;后者让他心碎——“看”到“不足”。这“不足”之处正是他“怒发冲冠”“怒指天涯”“气贯斗牛”的重要原因,也时刻激励他“仰天长啸”的意志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誓要把整个大宋的山水尽收眼帘,而绝不是南宋的好山好水。——诚然这半壁山水,也是无数将士用生命铸成。
尾句之意是,翠微亭的美景已让他览之不尽,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夜色降临,月色开始逼人。马蹄催趁月明归,一个“催”字,仿佛既在催着战马踏月下山——“特特”的马蹄已变速成“哗哗”回营的蹄声;也在催着将军又将开拔抗金的新前线,用驾长车的行动去早日完成“收拾旧山河”的初心和使命。
齐山啊,自古就是“风月不供诗酒债”之地。从酒说,晚唐时曾任池州刺史的诗人杜牧,不但在细雨打听酒家何处?更和好友重阳登山,饮酒赏秋,酩酊而归。而驻军池州的将军早就誓要痛饮,但不是此时,地点也不是杏花村和翠微亭,而是在金人的巢穴,和直捣黄龙的将士们在朝天阙的凯歌声中,一醉方休着重现大宋全景图的那一天!
到那时,山花烂漫、四海升平,不再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和“北望中原泪满巾”。万民都在大宋的版图上耕耘着鸟语花香的生活。我想就连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也用牧笛吹响太平的乐曲。那将军呢?
他在《题池州翠光寺》一诗中表明心迹:“予虽江上老,心羡白云闲。”到那时,将军纵然满头白发,解下积满多年尘土的征衣,心灵像白云一样悠悠天宇;或“骑黄鹤,再续汉阳游”,把大宋的山水再看一遍;或骑“羸马”,去访高人和故友。一句话,隐身花海,三十功名尘与土,不问登坛万户侯。
岳飞作为抗金英雄,并不以诗人为己任。但中国诗歌史早就证明,自古英雄尽解诗。那些心怀家国的大英雄,不论偶尔马背吟唱,还是心事付瑶琴,都是“大风起兮”的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