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背同学逃生获嘉奖,愿“有德者有奖”成常态
地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逃生就必须分秒必争,否则就可能有生命之虞。可是,在宁夏银川地震发生时,16岁高二男生郭庆却在逃生的途中折返,背起腿脚不便的同学往外冲,就超越了人的求生本能。
在逃生过程中停下脚步、折返,意味着会延误逃生时间,意味着受伤的几率会增加。这个道理,郭庆不可能不懂,但他没有任何犹豫就作出了这个决定。这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不仅温暖了那位腿脚不便的同学,而且感动了所有的师生以及广大的网友。
学校不只是停留在为郭庆同学点赞的层面,而是为他进行了隆重的表彰,给予荣誉称号、奖励现金、减免学费、公派出国留学等。这些诚意满满、含金量高的物质、精神奖励,既是对郭庆同学善举的褒奖,也是对广大学生进行动员,号召他们向榜样学习。
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社会,都应该非常明确应该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对于见义勇为、道德高尚者,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表扬的层面,而应拿出更实的奖励,表达更高的尊重。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奖励“好人”,更加有助于鼓励人们见贤思齐,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曾几何时,“扶与不扶”的争论让人们的心凉了半截。如果好人得不到好报,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做好人,即便有也是个别。虽然人们做好人好事不是奔着事后“拿好处”去的,如果做了好事不仅得不到肯定,反而可能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那么,谁还愿意自讨没趣、自找苦吃?
后来,随着“好人法”的出台,好人好事得到了法律的有力支撑,“扶不起”的困境在法律层面得到了解决。各地出台奖励好人好事的办法后,社会风气更是得到进一步好转。
当前,“善有善报”虽早已成为普遍共识,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尚未达到“蔚然成风”。否则,就不会出现“七旬老太因救人而受伤却不能申报见义勇为”的事情,人们也不会时常因为面临道德抉择而为难。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果人们眼前的生活只有“苟且”,那么,所谓的“诗和远方”就纯属空想。当生活条件和社会风气得到不断改善,人们眼前的生活本身就成了“诗和远方”。当好人好事得到大力奖励成为“新常态”,那么,“诗和远方”就不再遥远。■李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