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强:在烟火人间,书写诗意人生

       最近,吴荣强的生活被忙碌填满。好几家报纸和电视台纷纷到访,采访、拍摄等事务接踵而至。对于身为外卖小哥的吴荣强而言,这意味着至少有半天时间,他得关掉接单程序,骑着电动车在街巷中来回穿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那首让他崭露头角的“成名作”。这些经历,既新奇又独特。


       吴荣强租住在夏西三联村,他的房间极为简朴。一张铺着凉席的床、一张折叠桌、一个铁柜子,以及几箱微微泛黄的书籍,便构成了卧室的全部家当。弟弟住在次卧,平日里,兄弟俩对文学的交流并不多。在忙碌的外卖工作之余,吴荣强沉浸在诗歌创作与书评撰写之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方精神天地。


       由于外卖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傍晚,下午便空出了三四个小时的闲暇时光,这也成为吴荣强阅读与写作的黄金时段。他如此解读自己的工作:“在送外卖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能激发我不同的灵感。”


       年少时,文字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十几岁时,吴荣强被徐志摩的诗歌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文学的追寻之路。那时的他,写作风格如同他的身体一样,处于不断成长与模仿的阶段。“我的QQ空间里,满满都是我写下的文字碎片。”那些青涩的文字,倾诉着懵懂的初恋,成为他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记忆,一句句填补着他的青春时光。


       然而,家庭的经济困境打破了他继续求学的梦想。由于家中难以负担学费,吴荣强高中便无奈辍学。此后,他踏入工厂,开启了日复一日的流水线生活。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中,他常常回忆起小时候村里放电影的场景,那时的他,对走上荧幕充满了向往。

    

       怀揣着对梦想的执着与憧憬,吴荣强带着仅有的5000元,与同乡一同奔赴北京。他心中想着电视上看到的王宝强,憧憬着能像他一样,在属于普通人的“星光大道”上绽放光芒。“北京真大啊!”初到北京,吴荣强观看了天安门升旗仪式,游览了西单。随后,他打算先找份工作,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当群演。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服务员的工作逐渐熟练起来,可当群演的梦想却一次都未能实现。

    

       一段时间后,吴荣强意识到这条梦想之路的艰难,于是黯然返回佛山,试图通过创业开餐厅来改变命运。但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他,这次创业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回顾往昔,年少辍学、北上寻梦、创业失败、投身外卖行业,再到重拾笔杆进行创作,这便是吴荣强35岁之前的人生轨迹。


       成年后,文字是工作之余的慰藉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5年前。那时,吴荣强在一家日料店后厨做杂工,上班时忙着杀鱼、切菜、煮面,下班后便一头扎进书店,在书的海洋中寻找慰藉。某一天,在切洋葱时,刺鼻的气味让他泪流满面,而当晚,他又梦到母亲来佛山看望自己,泪水再次浸湿了枕头。两种截然不同的泪水,让他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下了一首诗:

    

       “我的左眼/前天切洋葱时/流泪了/另一只/昨晚梦到/母亲来佛山看我/也流泪了/但这两只眼/不是同时流泪/如果是同时流泪/我就知道/我一定是被生活的/某处温柔/感动了/可是/找来找去/只有头上的白发/莫名地/掉了”

    

       这首名为《生活从来没给过我温柔》的诗,被他投到《新世纪诗典》后,很快便被收录。也正是这首诗,引起了南海区作协的关注。从那以后,吴荣强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分享诗歌,畅谈文学,让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生活的种种磨砺,让吴荣强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2022年4月,他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并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关于诗歌,吴荣强有话要说》。在文章中,他明确提出,新诗应走大众化路线,追求通俗易懂,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我最喜爱、也最尊敬的一位诗人是伊沙。”吴荣强指着折叠桌上的一摞书说道,最上面那本新一版的《新世纪诗典》,蓝色书脊上“伊沙编”三个字格外醒目。在他看来,伊沙的口语诗简洁明快,辨识度极高,与自己的写诗风格不谋而合。初次读到伊沙的诗时,他仿佛遇到了知音,不禁感叹:“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语言。”

    

       近期,媒体的关注让吴荣强有了一种“成名”的错觉,但这种感觉稍纵即逝。只要看一眼身上那件蓝色的外卖工衣,他便立刻回归现实。吴荣强心里很清楚,写诗和写书评并不能让他立刻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撰写文字时的酣畅淋漓,以及作品发表后的成就感,就如同送外卖完成一单任务一样,每一次都是一次小小的成功,给予他继续前行的动力。■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