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时节果菜鲜

       ■ 李秋胜(广西)


       多年不见野菜野果,和野生动物的踪影了。它们在我们的记忆中长驻,挥之不去,已是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乡愁。


       古圩油麻,位于桂(林)龙(胜)驿道上的义江东岸,距市区十多公里。周边雨量丰沛,土质肥沃,坡岭相连,宁静安详,是阳春三月,踏青郊游的好去处。油麻周边坡岭上不仅有杜鹃花(桂北各地称清明花),还有很多动植物,有的濒临灭绝,或踪影难觅,如桃金娘、野生蘑菇,猫头鹰等。

       二十多年前,油麻周边有成片成片的桃金娘树。到梅雨季的五、六月,一振百花消沉的绿,展现如霞似彩云、却又不逼人眼的艳,不张扬、却又赏心悦目,更令人走心的是八月十五前后相继成熟的桃金娘果,黑黝黝、胖嘟嘟、甜滋滋,真可谓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走到岭上,俯仰即拾,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市场上售卖为一、两毛钱一升(竹升,用竹子做成的用来量米做饭用的器皿),那是给城里人解馋的,乡里人则大把大把,一个连一个地往嘴巴里送。也有贪吃者,消化不掉、大便不通得用棍子伺候。这曾经不起眼的东西,也是贪杯者的最爱,桃金娘泡酒,色泽红里带黑,味道和葡萄酒,红酒不差上下,在两寸高的玻璃杯里,尤其使人唾液大展。时至今日,不仅是城里人,就连乡里人想吃桃金娘果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原因是成片成片的桃金娘树被知名的不知名的树和灌木、芭芒草挤占了空间,物竞天择,桃金娘没了一定的生存环境,自然日渐稀少。

       野蘑菇也同样仙踪难寻,它是无数城里人的最爱;同样,她也是我们的乡村人的最爱。在乡村,我们都称之为“菌”,如“米粉菌”“牛屎菌”“黄茅菌”“枞树菌”……大到碗碟,小到针尖,各种各样的菌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味道鲜美,胜鸡精味精,不论煲汤或闷炒,都让食客食欲大开,欲罢不能。
       

       那是令人回味的幼年时期。每到春夏之交的梅雨季,如丝般细雨蒙蒙的秋季,蘑菇像应约的姑娘来到割得光秃秃的茅岭上、低矮的草丛边,让你不费多大力、多长的时间,就能拾到数量不多、重量不轻的蘑菇。

       时至今日,桃金娘少见,蘑菇绝迹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原因:那时的乡里人家家养猪养牛。养猪养牛消耗大量的茅草柴火,于是岭场除了高大的松树,其余的灌木、茅草无一保留地被砍光割光,于是桃金娘、蘑菇们便有了出头机会,有生存的空间,黑黝黝,甜蜜的桃金娘更甚,子、幼树结出的果更水灵更个大,更甜蜜。

       进化是必然的。人类在改朝换代;物种,大自然,网络都在更新换代……从少到多,从旧到新,从无到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千百年前的《诗经》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是普通乡民的,更是因为它的原生态,无需修改。我不知道,食客们吃人工开发的东西,是社会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
       

       有时,我在想,也是在寻求答案,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中寻求平衡、寻求共生。让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有时,我也在想,如果人都吃上经过人工培养的食物,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

       打住了,再说下去,徒增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