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印象

       ■ 张林(黑龙江)


       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广袤版图里,铁凝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她以斐然的文学成就与深沉的社会担当,稳稳站在时代潮头,成为众人敬仰的标志性人物。


       看铁凝的公开履历,“高中学历”四个字在当下学历至上的环境里格外显眼。但这普通学历背后,是她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的勇气。以她在文坛、政坛的地位和成就,获取更高学历轻而易举,可她抛开外在标签,坦然面对世界。这份纯粹与坦然,像一汪清泉,在喧嚣的世俗中保持清澈与宁静,彰显出超脱世俗的自信。就像她故乡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的赵州桥,质朴坚定,承载厚重历史文化,默默见证时代变迁。

       回望铁凝的成长,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是培育她文学梦想的沃土。父亲用画笔勾勒世界,母亲以音符传递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铁凝自幼就对艺术感知敏锐。1975年高中毕业后,她下乡插队,农村生活的质朴艰辛、农民的勤劳坚韧、乡村的风土人情,都深深印在她心里,成为她日后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让她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极易触动人心。

       铁凝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细腻、诗意又扎根现实,对女性命运尤为关注。她笔下文字仿佛有魔力,能深入人物内心,把复杂情感、微妙情绪变化层层展现。在《哦,香雪》里,她把香雪这个乡村少女面对火车带来的外面世界时的好奇、渴望又略带羞涩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读者读来就像置身台儿沟小站,亲眼看着香雪成长蜕变。她的作品不仅人物塑造细腻,场景描绘也充满诗意,乡村袅袅炊烟、金黄麦秸垛,都被赋予独特美感,营造出如诗意境。但铁凝没有沉浸在诗意里,她时刻敏锐洞察现实,敢于直面生活苦难与矛盾,剖析人性善恶、社会问题。比如在《麦秸垛》中,通过细腻描写农村复杂人际关系和传统观念,揭示乡村平静表象下的矛盾冲突,引发人们对社会变革中人性与传统的思考。

       铁凝很多作品聚焦女性群体,深入探讨女性生存状态、自我意识觉醒等问题。在《大浴女》中,她以尹小跳等女性为主人公,生动展现女性成长中的困境、挣扎与自我救赎。这些作品为女性发声,展现女性在男权社会束缚下追求独立、自由与自我价值的精神历程,激励无数女性勇敢追求平等与尊严。

       从崭露头角的《哦,香雪》,到展现青春成长困惑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再到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笨花》,铁凝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文学天空中闪耀独特光芒的明珠。《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借香雪对带磁铁泡沫塑料铅笔盒的执着追求,深刻展现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满是人性温暖与希望。《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塑造了纯真直率的安然,围绕安然一家生活琐事,真实反映青春期少女的迷茫与追求,改编成电影《红衣少女》后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笨花》以冀中平原笨花村为舞台,从清末到抗战,通过向家等众多人物命运沉浮,全景展现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巨大变迁。铁凝不仅描绘宏大历史背景,更注重刻画小人物,借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现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抗争,让读者深切感受时代脉搏与气息。

       凭借这些杰出作品,铁凝在文学领域收获众多国家级奖项。《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永远有多远》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笨花》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传播,让不同文化背景读者领略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搭建坚实桥梁。在国际文学交流中,铁凝的作品常成讨论焦点,她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影响众多国外作家,为提升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贡献卓越。

       在政坛,18岁入党的铁凝同样展现非凡领导才能与担当精神。多年来,她秉持正确三观,把文学创作中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融入政治工作。作为副国级领导人,她凭借敏锐洞察力和卓越决策力,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推动文化改革创新。她关注基层文化建设,致力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让文化之光遍洒社会每个角落。在她努力下,众多优秀文化项目开展,众多文学新人得到扶持,为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