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家要有批评精神
■ 艾华林(湖南)
《从三分天下到百家争鸣》是谢端平继《村上春树现象批判》之后,出版的第二本文学评论专著。作为国内首套“两新”文艺评论丛书,“新力量文丛”的出版,不仅展现了非职业自由文艺评论家的锐气与才气,也彰显了新文艺组织与新文艺群体的活力与实力。
在第一章“概论”里,谢端平从文艺评论的兴盛谈起,一直谈到“两新”文艺的兴起与勃发。在抽丝剥茧般地娓娓道来中,他清晰地梳理出现当代文艺评论历史脉络。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左翼文学,在发轫之初就与意识形态产生了不解之缘。因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文艺评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融合,直接影响和引导了新文艺的诞生和发展。从而造就了一批以文艺评论为职业的权威评论家。而从现实主义文艺评论理论和方法的逐渐形成,到一大批以评论为己任的掌握了“话语权力”的评论家的诞生,再到80年代与新时期文艺创作“比翼齐飞”共造的辉煌时代。
在谢端平看来,那时的文艺评论似乎支撑起了文艺创作的星空,但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学理上的自由和自觉。到了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推进,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空前地多元起来。他认为,这个时期的文艺评论,在大一统思潮催生下,开始从“一统天下”走向以“学院派”“协会派”和“媒体派”三分天下的、表面上百家争鸣、实际上乱象丛生的混沌状态。
读完这一章,我在空白处写下了“评论家要有批评精神”的感想。事实上,《从三分天下到百家争鸣》就是这样一本关于两新文艺评论的专著。该著18万余言,分“概论”“两新文艺评论的缘起”“两新文艺评论的特性”“个案分析”“问题、困境与突破”五章。谢端平是一位肯下苦功夫、肯用笨办法的两新文艺评论家,近年来,他深入学习、研究两新文艺评论的缘起脉络,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写就了这本闪烁着新发现、新智慧的文艺评论专著。该书系统地论述了“两新”评论的缘起、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困境与突破途径。经过长期观察与采访,他对艾自由、曹雨河、廖令鹏、枊冬抚、马忠、戎平、唐小林、曾于里、赵卫峰、周其伦等十余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两新”文艺评论家及其文本特色的论述,凸显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人文素养。尤其是对草根批评家唐小林“剜烂苹果”式评论的褒贬分明的评论,特别令人感慨与信服。
在当今文学评论场域,以“剜烂苹果”著称的草根评论家唐小林,对很多被其批评过的当红作家和文坛大佬来说,无疑是一个刺头一样的麻烦制造者;但对于读厌了空泛评论和表扬稿的读者来说,唐小林是一个酷似鲁迅式的人的存在。也不知从何时起,《文学自由谈》每出新刊,我最想读的就是唐小林那些标靶精准的犀利文字,他的笔就像锋利的宝剑一样,毫不留情地刺向一个个“烂苹果”,读的人舒爽痛快又大汗淋漓。自称是野狐禅的草根评论家唐小林没有受过大学里严格的学术训练,但他肯下笨功夫、细读文本的钻研精神,令人钦佩。他的批评文字不仅标靶精准、一剑封喉,且语言活泼、风趣幽默,有很强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但,就是这样一位令读者喜爱的文艺评论家,也为某些人所不容,批评其为“专瞅名人打棍子”“谁红就逮谁猛批”的叼盘侠;有些甚至对其展开人身攻击,并扬言要报复;也有些假意关心,把进行正常学术批评的唐小林形容为心术不正的人,并奉劝其不要做文章了,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世故圆滑会做人的八面玲珑的评论家,就皆大欢喜了。
犹记得《文学报·新批评》刊发了唐小林批评贾平凹爆红的文章——《天花是如何乱坠的》时,同样身为草根评论家的谢端平,惺惺相惜般地撰文予以评论,表达了对唐小林这样坚持独立判断,绝不迷信权威的、一往无前的批判精神的赞赏态度。值得赞许的是,笔者在阅读该著时,觉察出了谢端平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追求。在该著《两新文艺评论家的胆与识》一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唐小林批评精神赞许有加的态度,同时,也明确地读到其对唐小林某些批判观点持有不认同的意见。在该著第五章论述两新文艺评论的问题、困境与突破之《求疵评论的文本问题》一文中,他以唐小林“剜烂苹果”评论的多篇文章为例进行问题分析。
在阅读了《评论家的“矛”与“盾”》一文后,谢端平客观地认为,唐小林在文中指出的问题相当部分只是鸡毛蒜皮,且没有深入地分析被评论对象的矛盾产生的理论根源,这篇文章是令人口服心不服的。比如《余秋雨怎样“卖瓜”》,谢端平认为唐小林此文质疑太苛刻,有鸡蛋里挑骨头和吹毛求疵之嫌。他还进一步总结出唐小林“剜烂苹果”的写作方法是,满天撒网可能失于泛泛而谈;各个解剖则可能抓不准;抓小放大则可能抓不稳;快狠精猛则可能强词夺理。再比如,其在阅读《泼向文艺批评的脏水》后,指出此文尖酸刻薄的性质,并劝其“大可不与之一般见识,大可不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有失文雅的评论风范。在我看来,《从三分天下到百家争鸣》彰显了“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之批评精神,也彰显了有担当的“两新”文艺批评家的胸襟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