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管“红线”能否勒住医美乱象的缰绳?
此次“红线”精准击中当前医美市场两大突出“痛点”。一方面,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界限被刻意模糊。美甲店里注射玻尿酸、美容床上进行激光治疗等违法行为,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更已触碰法律红线。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成为“黑医美”的重点目标。审美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极易在社交媒体“白幼瘦”风潮影响下冲动决策。
然而,划定“红线”仅是第一步,确保“红线”“带电”、形成有效震慑才是关键。医美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多方面。其一,违法隐蔽性强,“黑诊所”常藏身居民楼、写字间,查处难度大;其二,违法成本低,即便被查处,罚款金额与非法获利相比往往微不足道,难以对违法者形成有力约束;其三,市场需求旺盛,社交媒体与网红文化催生的“容貌焦虑”,让“黑医美”拥有源源不断的客源,“一顿午餐时间改头换面”的诱惑,使消费者认知与行为惯性难以靠一纸公文瞬间扭转。
要让监管“红线”真正发挥威力,必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首先,监管必须从“常态化”走向“精准化”与“高压化”。市场监督、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需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线上线下宣传进行精准筛查,对可疑场所实施“点对点”打击。同时,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引入“行业禁入”和“巨额惩罚性赔偿”制度,让违法者“一朝违法,终身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次,斩断“黑医美”的客源。一方面,加强对正规医美机构和医生资质的宣传,简化公众查询流程,让“先查证,后消费”成为共识。另一方面,亟需在学校教育中植入“健康审美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自信、多元的审美观,从源头上抵制“容貌焦虑”。媒体和社交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减少对“白幼瘦”等单一审美标准的鼓吹,对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的医美内容进行严格管控。
最后,正视并疏导公众对美的合理追求。监管的目的并非扼杀行业,而是为了其更规范、更健康地发展。在严厉打击非法行为的同时,也应鼓励正规医美机构提供专业、透明的服务,满足消费者在安全前提下的合理需求。
“医美不是‘变美捷径’,而是有风险的医疗行为。”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的这番提醒振聋发聩。监管“红线”的划定是规范行业的重要开端,但要真正勒住医美乱象的缰绳,还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严格的执法行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唯有让监管始终“带电”,让审美回归理性,才能彻底铲除“美丽陷阱”的生存土壤,守护好公众的健康权益。■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