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日遗憾里的幸福

       ■ 李长顺(河南)


       秋日的北京天空碧蓝,工程兵干休所大院里的树木静得仿佛在侧耳凝听着什么?霞光透过枝丫撒下无数闪烁的碎银。


       2025年 9月3日清晨,我划开手机屏幕拨通了马玲姐的手机。

       “玲姐,今天是大阅兵,我想采访下您的老爸,我的老首长马尽忠!”     


       “噢——是长顺啊,正好,今天老爸没去观礼台。”

       “怎么……”我冒出的疑惑即刻又压到了心底。

       马尽忠今年已百岁出头,他还是我曾经服役过部队的副师长,我习惯称他“老首长”至今——
干休所的一处房子里,老首长坐卧不安。他手中翻来掉去着一张早些日子就得到的“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请柬。“凭柬上东固定观礼台1台1排1号就坐”。这座位临近阅兵最佳位置视野最好角度,党中央想得真周到啊!他心中感慨着,喟然长叹一声!

       老首长每天晚上基本按时8点上床休息,早上7点起床。今天就不一样了,6点就从睡梦中惊醒!起床便洗漱。从房中的北边凉台隔窗望去,干休所林木间的步行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委婉动听的喜鹊鸟鸣歌唱。

       老首长的胃口还行,早餐和平时饭量一样,吃个不大不小的菜包子,就着凉拌白菜和小咸菜,喝上一碗粥,便神情严肃地坐到轮椅上。

       家人为他打开了电视,直播画面处在静止状态。趁着时间未到,老首长又重复把玩着那请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两三遍。他双手抚摩着请柬,又贴在心口:要不是我的健康问题,那观礼台的第一排第一号就是我!老首长的心潮如钱塘江的浪涛涌动不止。

       “快!给我调换下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老首长按捺不住了。

       上午9点,大阅兵正式开始——

       “老爸,你的武警方队过来了!”小女儿马莎指着屏幕上的画面,嘴几乎贴在老首长的耳朵上。

       老首长的眼睛亮得闪出了异彩,他借着助听器听到中央台主持人的介绍——这个受阅方队由北京武警总队官兵组成,它是一支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部队。看到威武雄壮劈枪行进的整齐队列,老首长神色肃穆地举起右手,给他的老部队一个标准的军礼——

       49年开国大典前,他随从第四野战军入京,成为中央公安纵队的一名副营长,负责保卫首都;保卫党中央毛主席!

       开国大典受阅时,他参加了步兵第一方队的领队。那雄纠纠气昂昂整齐划一走在队列前头的气势,让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骄傲和幸福。想想看,一个南征北战东拼西杀十几年的老兵;一个在枪林弹雨里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的老战士,不就是为了这一天么!经过抗日与解放战争洗礼过的老同志,能接受朱总司令的检阅,又能带头向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张澜等领袖敬礼是一生的荣光。

       他挂在住室墙上90岁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的照片,仿佛就挂在老首长的心上,照片中自豪喜悦的神情像在对着他微笑。遗憾的是建国阅兵时他神气昂扬健步领队的照片却没留下!

       那时候百废待兴,物质条件不够。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也是记者关注的重点,因此有了这张宝贵的他举手向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和习主席敬礼的留影。这次他同样是受阅者,不过不再是正步走在队列里,而是乘坐军用无篷汽车。

       “姐夫,你快看,习主席和抗战老兵握手呢,多亲切呀!本来你也能和习主席握手的。”孩子小姨的话把老首长的记忆拉拽到屏幕里。她是多年前就从东北老家来北京马家帮助操持家务的。老首长专注的眼神盯着习主席亲切温馨同战友们握手的场景,犹如一股无形的电流击穿了他死寂的盲区,在手上颤抖,在心中波动。习主席那带着致敬的满满问候,似三九天的暖阳,仿佛也照得老首长心里热呼呼的。
       

       “老爸,这是我们工程兵的中国维和部队方队!”从军9年由军委工程兵医院转业66岁的马莎几乎跳了起来。

       包括步兵、工程兵、医疗兵等人员的中国蓝盔部队,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最大贡献国,不少工程兵战友甚至为维护亚洲、非洲等国和平献出宝贵的生命。

       “小姨,姐的火箭军新型导弹来了。”火箭军是73岁大女儿马玲转业前的老部队,她在第二炮兵服役24年。陆基、海基、空基导弹,大个头的洲际导弹,威武雄壮,威风凛凛,昂首挺胸直指苍穹,随时准备保卫和平捍卫祖国。马尽忠不无自豪,中国已不再是任列强随意欺凌的弱国,而是随时可以反击任何国家任何敌人的强大力量。

       “小姨呀,二哥的信息支援装备过来了!”各种信息装备车列队而过。曾在军委通信兵从军8年的71岁小儿子马越,为我军全新的信息装备欢呼鼓掌。

       “老爸,大哥的空航舰载机歼35A从天上飞过来了。”74岁大儿子马新民,在海军航空兵某部服役10年,这是现在海军航空兵最新最强,世界一流的隐身舰载战斗机。

       老首长的全家,个个扛枪人人为国孝忠。妻子艾凤清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家乡妇女主任,建国前参军,两人相识相爱。四个子女也子承父业扛枪为国。“要是老伴能活到现在,亲眼看到 ‘9.3’大阅兵,该多高兴。”

       “我们抗战只有小米加步枪,好多时候小米也吃不饱,甚至几天几夜饿肚子。”

       老首长的思绪飞回昔日场景——刚参军时的武器,轮不到一人一杆枪,多数人持大刀长矛红缨枪。我只有一把军号。大队长一声令下,我的军号便嘀嘀哒,哒哒嘀,像一把利剑直插敌人心窝……那个时候,不管操什么武器,战友们个个如猛虎扑食般往前冲。大砍刀手起刀落,红缨枪狠准猛直插鬼子心脏,比起他们的三八大盖好用。

       那时缺医少药,负轻重伤的战友们,包括我受伤那次,用药是一种奢望。当时有一颗子弹飞来从我身体穿过,竟然毫无感觉,继续向敌人射击。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冲锋后,才感觉右臂钻心疼痛,血顺着军装袖子流下来。仔细一瞅,才发现右臂上端穿了个眼儿。战场上,没有用药的想法,唯有从军装上撕下条衣布,用牙咬着缠绕伤口止血,继续投入战斗......

       在收到9.3大阅兵观礼邀请函后,老首长的眼睛被冲出心底的潮水模糊了,心潮起伏后的平静中,犹感一丝的失落——百岁的人,心脏让起搏器承担着体内血液循环的重任,说不准马克思随时的召唤就会让我赴命前行。尽管亲眼目睹大阅兵的大概率也许是最后一次。由于自己前段时间骨折住院,刚刚出院几天,干休所领导和医护人员建议自己最好不去现场观礼,子女们的意见也一半对一半。罢了,那观礼台的席位总不能一直被我霸占吧!

       电话中的马玲姐说起她的老爸,跟讲故事一般——看着直播中的每一个激动时刻,老首长的右手抬起,放下,放下又抬起,又放下,又抬起,不停地敬礼,向统帅习主席,向武警方队和蓝盔部队,向威力无穷的东风系列导弹,向强大无敌的歼20A,向威武之师的人民解放军……

       一家人陪伴着老首长在方寸盈尺之间观礼,激动、笑声、惊讶、自豪,融成一股暖流在每个人心中荡漾!

       9.3”晚上我第十三次打电话给马玲姐,在我与马玲和马莎同老首长之间形成一条采访链接,信息、照片、小视频源源不断传到微信上……


       她说老爸午休后,起来镇静地坐了一会儿,可能心中在复盘战争年代,也可能在想牺牲的战友们。然后老爸就下楼到干休所棋牌室,上了棋盘的“沙场”,同哈军工毕业的“90后”杨老战友杀了三盘,一负一胜一和,握手言欢,各自回家。

       晚饭后,老首长又拿出“9.3”大阅兵的请柬,用手抚摩着,然后贴在心口处——习主席与战友们握手、现代化武器的威慑力展示以及儿孙们的成就等画面滚动在脑海,他在遗憾中却露出欣慰而满足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