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职业培训陷阱,别让“先学”成“先债”

       近日,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一些“先学后付”模式,在实践中已演变为困扰学员的“先学后债”。(10月20日《人民日报》)


       这绝非普通消费纠纷,其本质是培训机构与第三方贷款平台的深度捆绑。在此模式下,学员在签署合同时常被隐瞒分期贷款的性质,名为“先学后付”,实质是学生通过贷款交付学费,仍是“先付后学”。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培训机构与第三方贷款平台达成合作,贷款平台可从中收取学费的30%。但培训机构故意隐瞒关键信息,使学员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欠下贷款。


       在这种模式驱动下,培训机构为快速回笼资金,并做大学员规模,教学重心彻底从育人向敛财倾斜,学员的“未来收入”与“个人信用”被异化为可预期的现金流,其身份也从教育消费者沦为了被收割的“金融资产”。


       此种异化会带来双重危害。一方面,它深刻侵蚀职业培训的育人本质。在这种与金融深度绑定的模式下,培训机构为支付高昂的渠道佣金,并追求快速的现金流回报,必然将重心偏向营销获客,同时极力压缩教学成本,以低成本的录播课取代高质量的互动教学,技能提升的严肃性让位于用户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它不仅践踏社会公平,更预设维权壁垒。其主要目标群体是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和转行求职者,他们凭借技能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反而成为被利用的切入点。当学员试图退出时,往往面临合同主体复杂、举证困难、维权成本高昂的多重困境。最终,“凭技能赢得未来”的希望之路,被偷换为“债务禁锢”的生存陷阱。


       对此行业生态,须监管、治理与防护三管齐下。监管层面须实施穿透式监管,明确要求培训机构披露贷款属性与风险,并对“包就业”等承诺建立刚性兑付的追责机制;治理层面则需重塑行业评价标准,将学员真实就业质量、薪资涨幅等硬指标纳入考核,引导资本流向教学实效强的优质机构;防护层面可通过普及金融常识、剖析典型案例,重点提升大学生和转岗人员等群体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而增强其对“培训贷”套路的辨识力,使其对“边学边赚”的诱饵保持警觉。


       职业培训本是社会流动的阶梯,绝非资本逐利的赌场。唯有正本清源,守住教育初心,才能使“先学后付”名实相符,让每一个普通人的梦想依靠实学实干得以实现,而非坠入“先学后债”的深坑。■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