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是民生维艰的直接体现 切勿过度追捧
文/华夏新闻-华夏早报首席评论员 董哲
“地摊经济”必将成为2020年度最热词之一。如今,朋友间见面,甚至微信聊天都不再像以前那样问候“吃了么?最近怎么样?”取而代之的是:“你今天摆摊了么?”
在这种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一夜之间成为创业新风口。以往让各地城市管理最棘手和头疼的“地摊经济”,一时间化作“烟火气儿”火遍大江南北,红遍网络。城管与小贩儿之间曾经频频上演的“猫鼠游戏”,如今也变成了“城管喊你来摆摊”。
国家目前鼓励“摆地摊”,只是发出一个信号,明确一个政策,是给活跃市场经济、重现人间烟火气一个指引,是给那些需要和乐意摆地摊的人一颗“定心丸”,也是给那些没有多少文化,不懂互联网经济的普通老百姓,给那些靠卖炒米粉、卖串串、卖烧饼的底层群众一个渡过难关的机会,一条看起来尚且可行的生路。
在我看来,现在摆地摊的大致有两种人,一种是当社交玩,开着宾利宝马等豪车摆地摊的那种。别以为那车是摆地摊挣的,那是先有车,然后可能无聊来玩蹭热度的。另一种,是真正无奈的选择,为有口饭吃,那叫生计。
时代发展到今天,指望摆地摊发财致富,是几无可能的。说到底,这只是给过去那些以摆摊为生的老百姓和商贩一个“名分”,给大批失业人员多一点谋生的机会,让他们暂时能够有一些收入养家糊口。毕竟疫情所致,积蓄少的底层群众实在是捉襟见肘,度日艰难。
其实,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现在谈论这个地摊经济主要还是新鲜感,过一段时间热度肯定会降。热劲过去,剩下的恐怕只有身心的瘫软无力和无奈的一声叹息。
网上有人说过:“没摆过地摊,不足谈人生”。是的,摆地摊的确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品尝一下商业的味道。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个时候提倡摆地摊,是民生维艰的最直接体现。摆地摊,摆的是生活的态度,而不是情怀。除非万不得已,千万别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
“第一天摆摊,旁边是个卖奶茶的,我没开单,他开了两单。上午一单下午一单,都是我买的。”这是网上一位自称摆摊者的“摆摊日记”。他说的这种情况代表不了全部,但起码也说明了摆地摊赚钱并没有那么容易,地摊的烟火气儿也没有看上去那么美。我们的眼睛也许只看到他们往口袋里塞钱,却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辛酸。
抛开有些媒体的鼓吹宣传,摆地摊它究竟能不能赚钱呢?网上有这样一种声音:“地摊经济的主体是底层穷人,无论是摆摊的还是逛地摊购物的,几乎都是穷人!很少会见到有钱人去摆地摊,更不会有几个有钱人去地摊买东西,通过这个逻辑,你想想摆地摊挣大钱,可能吗?”
没有哪一种苦难值得歌颂,若有遮风避雨的门店可经营,若有用度无虞的收入,谁愿意去摆地摊?多数地摊经营者,都是生活所迫,都是无路可走了。但凡有点其他办法,就不会再琢磨摆地摊的事了。所以,不管媒体如何鼓吹,不管那些日入过万者的事例如何励志,有不少一部分人还是选择认同“对于地摊经济,真的没有必要过度美化,那是无路可走的最后选择。”
愚以为,在今年特殊的经济大环境下,政府松绑推动地摊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持续紧张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是在非常时期,鼓励全民自救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意味地摊经济能解决当下的一切问题。将“摆地摊”与“高收入”直接划上等号,大肆炒作“干大排档每天能挣三万,赶快上车吧”,营造过分繁荣的假象,将大众引向地摊经济,那其他行业还要不要了?工厂还开不开了?制造业、实业还要不要了?
再者,一味鼓励群众摆地摊就业,也存在激化社会矛盾的潜在风险。如果舆论利用政策和政府的公信力,将一些不明所以的群众引去摆地摊,挣了钱还好说,万一没挣着钱,到时候势必有人要怪罪于政府失策,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不过,每个群体所处的角度不同,对“地摊经济”的解读也就不同,每个时代都能成就一批人,也能淘汰一批人,凡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谋生之道。因此,千万不能看着别人去摆摊赚了点钱,头脑一热,跟风就上,随波逐流。
从古到今,地摊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它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还能解决很多互联网做不到的事情,尤其是涉及线下服务类的行业,比较手机贴个膜换个屏之类的,买个针头线脑救救急,晚上弄台打印机替人打打卷子之类的。
存在即是合理。只有允许才会有发展,谁知道地摊经济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有专家表示,政府如今鼓励摆地摊,实质是在间接降费降税,老百姓能摆地摊,就是享受了无费无税的红利。但是从另一层面上讲,它只是对疫情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的一种救济。中国真正的经济发展需要消费拉动,那么要消费就得百姓手里有钱,百姓手头富足了,钱袋子鼓了,就自然敢消费了。
同时,国家也需要出台新商业消费模式让老百姓参与消费,就像各地陆续发放的消费券等等措施,从而达到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的常态。如此,中国经济发展才会持续平稳发展下去。
事实上,在地摊经济大火的同时,除了一些质疑可不可行、合不合理的声音之外,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地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副作用”也表现出了担忧。推动地摊经济难免会引发一些城市管理难题,如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与污染,交通阻塞、噪音扰民、商品质量安全无保障、社会治安、偷税漏税以及对市场租赁收入的冲击等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专家表示,放开地摊经济不等于放开责任,不等于放弃法律,针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方面,城市执法部门要做到有举报必调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但同时要避免出现矫枉过正、一刀切的情况。“允许摆摊,但不能乱摆,建立新型和谐共赢的地摊经济秩序。”
对于地摊经济,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全家总动员”,更无需社会总动员。地摊经济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摆地摊虽然门槛低,但也是有风险的,不要看见别人能挣钱,就脑子犯晕一头扎进去,忙活半天钱没挣到,反成了被人宰割的“韭菜”。
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视势而动,量力而行,理性摆摊、个性摆摊,带着营销思维摆摊,方能在“地摊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分得一杯羹。
“地摊经济”必将成为2020年度最热词之一。如今,朋友间见面,甚至微信聊天都不再像以前那样问候“吃了么?最近怎么样?”取而代之的是:“你今天摆摊了么?”
在这种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一夜之间成为创业新风口。以往让各地城市管理最棘手和头疼的“地摊经济”,一时间化作“烟火气儿”火遍大江南北,红遍网络。城管与小贩儿之间曾经频频上演的“猫鼠游戏”,如今也变成了“城管喊你来摆摊”。
国家目前鼓励“摆地摊”,只是发出一个信号,明确一个政策,是给活跃市场经济、重现人间烟火气一个指引,是给那些需要和乐意摆地摊的人一颗“定心丸”,也是给那些没有多少文化,不懂互联网经济的普通老百姓,给那些靠卖炒米粉、卖串串、卖烧饼的底层群众一个渡过难关的机会,一条看起来尚且可行的生路。
在我看来,现在摆地摊的大致有两种人,一种是当社交玩,开着宾利宝马等豪车摆地摊的那种。别以为那车是摆地摊挣的,那是先有车,然后可能无聊来玩蹭热度的。另一种,是真正无奈的选择,为有口饭吃,那叫生计。
时代发展到今天,指望摆地摊发财致富,是几无可能的。说到底,这只是给过去那些以摆摊为生的老百姓和商贩一个“名分”,给大批失业人员多一点谋生的机会,让他们暂时能够有一些收入养家糊口。毕竟疫情所致,积蓄少的底层群众实在是捉襟见肘,度日艰难。
其实,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现在谈论这个地摊经济主要还是新鲜感,过一段时间热度肯定会降。热劲过去,剩下的恐怕只有身心的瘫软无力和无奈的一声叹息。
网上有人说过:“没摆过地摊,不足谈人生”。是的,摆地摊的确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品尝一下商业的味道。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个时候提倡摆地摊,是民生维艰的最直接体现。摆地摊,摆的是生活的态度,而不是情怀。除非万不得已,千万别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
“第一天摆摊,旁边是个卖奶茶的,我没开单,他开了两单。上午一单下午一单,都是我买的。”这是网上一位自称摆摊者的“摆摊日记”。他说的这种情况代表不了全部,但起码也说明了摆地摊赚钱并没有那么容易,地摊的烟火气儿也没有看上去那么美。我们的眼睛也许只看到他们往口袋里塞钱,却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辛酸。
抛开有些媒体的鼓吹宣传,摆地摊它究竟能不能赚钱呢?网上有这样一种声音:“地摊经济的主体是底层穷人,无论是摆摊的还是逛地摊购物的,几乎都是穷人!很少会见到有钱人去摆地摊,更不会有几个有钱人去地摊买东西,通过这个逻辑,你想想摆地摊挣大钱,可能吗?”
没有哪一种苦难值得歌颂,若有遮风避雨的门店可经营,若有用度无虞的收入,谁愿意去摆地摊?多数地摊经营者,都是生活所迫,都是无路可走了。但凡有点其他办法,就不会再琢磨摆地摊的事了。所以,不管媒体如何鼓吹,不管那些日入过万者的事例如何励志,有不少一部分人还是选择认同“对于地摊经济,真的没有必要过度美化,那是无路可走的最后选择。”
愚以为,在今年特殊的经济大环境下,政府松绑推动地摊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持续紧张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是在非常时期,鼓励全民自救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意味地摊经济能解决当下的一切问题。将“摆地摊”与“高收入”直接划上等号,大肆炒作“干大排档每天能挣三万,赶快上车吧”,营造过分繁荣的假象,将大众引向地摊经济,那其他行业还要不要了?工厂还开不开了?制造业、实业还要不要了?
再者,一味鼓励群众摆地摊就业,也存在激化社会矛盾的潜在风险。如果舆论利用政策和政府的公信力,将一些不明所以的群众引去摆地摊,挣了钱还好说,万一没挣着钱,到时候势必有人要怪罪于政府失策,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不过,每个群体所处的角度不同,对“地摊经济”的解读也就不同,每个时代都能成就一批人,也能淘汰一批人,凡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谋生之道。因此,千万不能看着别人去摆摊赚了点钱,头脑一热,跟风就上,随波逐流。
从古到今,地摊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它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还能解决很多互联网做不到的事情,尤其是涉及线下服务类的行业,比较手机贴个膜换个屏之类的,买个针头线脑救救急,晚上弄台打印机替人打打卷子之类的。
存在即是合理。只有允许才会有发展,谁知道地摊经济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有专家表示,政府如今鼓励摆地摊,实质是在间接降费降税,老百姓能摆地摊,就是享受了无费无税的红利。但是从另一层面上讲,它只是对疫情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的一种救济。中国真正的经济发展需要消费拉动,那么要消费就得百姓手里有钱,百姓手头富足了,钱袋子鼓了,就自然敢消费了。
同时,国家也需要出台新商业消费模式让老百姓参与消费,就像各地陆续发放的消费券等等措施,从而达到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的常态。如此,中国经济发展才会持续平稳发展下去。
事实上,在地摊经济大火的同时,除了一些质疑可不可行、合不合理的声音之外,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地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副作用”也表现出了担忧。推动地摊经济难免会引发一些城市管理难题,如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与污染,交通阻塞、噪音扰民、商品质量安全无保障、社会治安、偷税漏税以及对市场租赁收入的冲击等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专家表示,放开地摊经济不等于放开责任,不等于放弃法律,针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方面,城市执法部门要做到有举报必调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但同时要避免出现矫枉过正、一刀切的情况。“允许摆摊,但不能乱摆,建立新型和谐共赢的地摊经济秩序。”
对于地摊经济,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全家总动员”,更无需社会总动员。地摊经济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摆地摊虽然门槛低,但也是有风险的,不要看见别人能挣钱,就脑子犯晕一头扎进去,忙活半天钱没挣到,反成了被人宰割的“韭菜”。
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视势而动,量力而行,理性摆摊、个性摆摊,带着营销思维摆摊,方能在“地摊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