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为啥不会搞事情了?
文/刘念国
湖南古代大部分地区一直是蛮荒之地、少数民族的地盘,只有长江南岸、洞庭湖平原那一块,汉人经营得多一些。
边缘地区自然机会不多,山高皇帝远造个反都掀不起多大浪,人才难冒头,再怎么蹦达也是群众演员的角色。
所以湖南在古代其实不怎么受中央待见,到清中期也一样,两湖地区行政中心在湖北武昌,湖南听湖北的,夹在广州中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湖南是由多个盆地组成的,岳阳到长沙是一个相对独立区域。
所以长毛打了几次长沙,联合创始人肖王爷,被湖南骡子一炮轰死后,吓得头也不回,就到别处刷经验和金钱去了。
于是湖南成为南方对抗长毛的大后方,挖了第一桶金。
之后,逐鹿天下打通南北,大家喜欢走四川、江西,北伐军北上也宁肯主要走江西或者沿海而上。
总之没人会选择从湖南走,湖南成了人见人绕路的坑,除了300多年前吴三桂试过一次,可走到岳阳就跪了——不要说平西王,连后来牛逼哄哄的倭军都在湖南吃足了苦头。
总之湖南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传承,决定了它能有独立性又有竞争性,旁边的省份要么如贵州太山地难抱团起势,要么如江西太坦荡,难起家守成。
这样一来,人见人绕的硬骨头反倒成了太极图的中心,成为各派势力较劲的舞台,谁强大要出头就先往湖南伸脚试水,但就是很难站稳。
这给了湖南本土势力充足的自我意识和发挥空间,成为一块谁也不憷的是非之地。
乱世出英雄,所以湖南人露脸刷存在感的机会来了。
到了近代,大变局的套路是从南方来的,尤其是广东地区变成了强势文化输出点,湖南一下就站在镜头中心了!
加上湖南人近代突出自我意识和敢为人先,当年联省自治,湖南不但叫得凶也做得最积极,独立宪法都捣鼓出来了,甚至还规定了民间持枪自由。
最后上一碗重要配菜,历史上元初、明初、清初各朝天下初定后,湖南作为扫尾工程,中央政府一般采取屠戮政策。
湖南局部地区多次遭到灭绝性打击,所以很多地区人口移民为主。移民杂糅,一来交流多守旧少,二来纷争多,弱肉强食,比肌肉、比刀把子,这样一来,霸蛮的个性更加突出。
所谓霸蛮,不是头脑发热的不顾后果,而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评价黄兴:“黄兴是个标准的‘湖南骡子’,更隐藏‘老子不信邪’的脾气,其雄健不可一世。”——关键词是“雄健”,是舍我其谁、敢搞事情的气魄。
那么问题来了,湖南曾成批涌现出高质量的人才群体,善搞事,能搞事,高能为核,人才团聚。
主要有晚清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经世派和洋务派群体,清末民初以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志士群体,革命年代以毛爷、少奇、弼时为代表的领导人群体和改革开放后以耀邦、镕基为代表的领导人群体。
可为什么到今天,湖南人却不会搞事情、不能搞事情、不敢搞事情,鲜见搞事群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