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文/寇建斌(河北)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早有定论的问题。其实,之前发生的一位中学生意外死亡事件和张家界4人结伴跳崖事件来看,这个问题并没完全解决,甚至就某些方面来说,还很严重。笔者不想对这两个事件多说什么,想说的是,一个即将长大成人的翩翩少年和几位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本应对未来的人生旅途充满憧憬和希望,为什么会走上这样一条不归之路?导致这种惨剧发生,除了死者自身认知、性格等存在问题,以及学习、工作、家庭等外部环境存在负面因素外,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出现了偏差。
起于隋唐的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渠道,也成为读书人一条向上的通道,由此可以达到学而优则仕。这项制度在中国社会进程中无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重要的作用,只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染,慢慢走向了僵化腐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青年学子都被迫走上这条通道,甚至皓首穷经,毕生不悔,使得这条通道拥挤不堪。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新思潮的涌进,科举制度顷刻间便土崩瓦解。新的教育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全民教育。不再只为统治者选拔提供人才,而是为整个国家发展着想,培养各种各样有用的人。这条向上的通道更加宽广,不再只是学而优则仕,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全社会培养优质人力资源。高考无疑是一条培养输送人才的极为重要的渠道,而争取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名牌大学,则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心愿。由此形成了应试教育、教育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局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机构喊,家长跟着喊,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接受教育时起,便要承受这种压力。之后,在小学、初高中阶段,这种压力会逐渐增强。到高三,临近高考,这种压力会达到人难以承受的极限,而名目繁多的分班、考试排名,更加大了这种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并引发抑郁等心理疾病,以致于出现类似胡鑫宇这种令人痛心的事情。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贵族公子,人称孟尝君,以仗义疏财喜好养士闻名。他养士“不挑”,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都收留下来,管吃管住。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最多时达到3000人。其中许多人并没表现出具备什么才能,当时看来都是些一无所用的人。比如冯谖,本来是个读书人,穷困潦倒,穿着破衣烂衫就去了。孟尝君问他来干吗?他倒是爽快,直截了当就说,没饭吃,来混饭吃的。孟尝君就收留了他。这人吃了两天饱饭,嫌伙食差,没鱼,就敲着盆乱喊。孟尝君就让人把自己盘里的鱼给了他。看他识字,孟尝君派他到薛城收债,他看当地百姓穷,竟然私自做主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了。孟尝君知道后很生气,不过还是没撵他走。等到多年以后,孟尝君被革职,食客都散去,只有冯谖跟着他。走到距薛城还有将近百里时,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烧掉债券给他买的是“情义”。由于得了民心,受到百姓拥护,他后来又东山再起。他出使秦国时,被秦昭王扣留。跟随他的一名食客装成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秦昭王爱妾,求其说情把他放了。他逃至函谷关时,秦昭王反悔了,又下令追捕。另一名食客学公鸡打鸣,骗开城门,他才得以逃回齐国。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流传古今。可见,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以学习成绩论短长。一个社会的构成,就其稳定性来说,最佳的是金字塔结构。既需要智力超常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性人才,还需要更多普普通通的劳动大众。
客观来说,人的资质有天然的差异。这种差异,有的通过后天努力能够改变,有的几乎无法改变。应该理性看待这种差异,找准每个人的努力方向。智力超常之人,也就是所谓人中龙凤,毕竟是极少数。比如,地球引力从它诞生时就存在,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放射性元素一直在自然界存在,只有居里夫人找到了它并把它分离出来,获得应用。《易经》流传至今,从古至今研究者无数,仍无法全部解析其奥秘。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了80章,未完稿,后世多人续写,都被称为狗尾续貂,不被认同。有的人天生聪慧,被视为“神童”,后来却无成就。比如,秦代甘罗12岁拜相,之后便消失匿迹。宋代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说是有个叫“仲永”的孩子,五岁便可指物作诗,长大却变成一个普通人。当代神童宁铂3岁背诗百首,6岁熟读医书并能对症下药,8岁下棋与大人对弈还能让三五子,13岁上考入中科大,与老师高谈阔论,38岁出家,53岁还俗,成为一个普通人。
也有的人,年轻时并无过人之处,却大器晚成。比如斯蒂芬.霍金,童年时学业成绩并不突出,时常沉迷于玩玩具,后来患病全身瘫痪,失去行动能力和说话功能,人到中年却为理解黑洞和宇宙本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宇宙探索领域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任正非在早年的军旅生涯中,默默无闻,退伍转业后投身实业,将华为创建了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
更重要的在于,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能使用一把尺子。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不好,不等于一无是处,也不意味着这个人将来会废掉,没有前途。他当不了科学家,却可能会成为实业家;他逻辑思维差,搞不了数据分析,手脚却很麻利,可以成为技术能手;他不爱看书,却对某项事情情有独钟,全心投入,从而成为赛车手、棋手、演奏家、书画家,以及摄影、赛鸽、烹饪、修车等行业高手,或者依靠某项小才能和手艺养家糊口,活得自在滋润。笔者曾有位邻居,上学不多,自言看书就头疼,动手能力却极强。有次我网购来一件家用电器,正捧着一大本说明书看,他来串门,瞅了瞅摆满一地的零部件,就摆弄着组装,还没等我看完说明书,他已组装好。在军队,军士长被称为“兵王”,其重要性不亚于许多高级将领。
所以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座庞大复杂的社会大厦,需要不同的人建设和支撑。既需要栋梁之才,也需要钢筋水泥砖石瓦块,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不可或缺。对于每个弱小的生命,我们都要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爱护,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人生是有起跑线,但是人生毕竟不是赛跑,不是只有一个撞线的终点,不能都朝着同一个目标狂奔。假如那样,既会形成道路拥堵,也可能因为个体差异,导致一些人中途出现身体故障,无法完成赛程。起跑后,以为路途很长,可以快跑,也可以慢跑,还可以一边行走,一边观赏途中的风景。
一百多年前,清代诗人龚自珍面对一个羸弱没落的王朝曾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想说:我劝世人多包容,微风细雨育新苗。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适宜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各种各样的有用之人,构筑起我们新的社会大厦,使我们的未来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