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三毛

       ■马家辉(香港)

       刚离世的林文月教授,90岁。我忽然记起三毛。如果她不是在1991年上吊自杀,活到今天,也有80岁了。


       我努力想象老去的三毛模样。依然扎着两条粗辫子?仍是白衣白裙,一身层层叠叠的亚麻布,脚踏平底鞋,甚至人字拖?人字拖也许早已不穿了,但仍留在鞋柜里,鞋底坑纹里仍然残存当年在撒哈拉带回来的几粒黄沙,或者中南美洲的几茎野草,那是她的悲喜记忆,亦是她那时代的读者的依恋凭证。


       对于昔日的事情,老去的三毛可能会说了又说,写完再写,换不同的角度,用相同的笔法。她是为了在记忆里重活一遍,但重要的是那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只因,那不仅仅是故事而更是传奇,足让一代又一代的青春之眼燃起惊叹的光芒。


       不,三毛向来敢作敢为,她必与时并进,不一定再执笔了,但必会化上浓妆,打扮得神清气爽,坐到摄影镜头面前,捻亮补光灯,拍片上网,在或短或长的视频里做个资深的KOL。活到80岁了,她有足够的经验和眼光对年轻世代提出各式各样的“生命参考”,听不听,由观众自决,但她有百分百的表达权利,网络世界无理由也不应该让年轻人垄断。


       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近年便是“知识网红”,拍了一段又一段的网络视频,谈史论人,鉴古析今,开启许多人的历史文化眼光。从来无人说过他的观点是唯一正确,但只要说得够精彩,影像里的白发老者仍足担当“启蒙导师”的角色,这亦是功德。老去的学者,如同老去的作家,也许视力模糊了,体力衰弱了,又因爱惜羽毛,下笔踌躇,不容易再有新的文字作品。然而说话仍然通常精彩,各有腔调和风格,非常应该多说,否则,来不及了,多少历练与见识皆随肉身烟云散,既是个人的遗憾,亦是人间的错过。


       所以,像许倬云般的“资深知识网红”其实是太少而非太多,如果老教授们都能放下身段,都能在适当的技术支援下多开口、多发言,对人对己皆为好事。他们的日常生活多了寄托和消遣,知识网络也能增添影音的厚度和宽度,两蒙其利。《棋王》《树王》《孩子王》的作家阿城曾经两度中风,近日再有网络新闻说,他的记忆严重衰退,许多旧事都说不上来了。多么希望这是假新闻。阿城是满肚故事的人,若都化为轻烟,正是人间的巨大损失,几年前曾有朋友建议他开设影音频道以造福观众,他一口拒绝,宁愿维持隐世的生活方式,万料不到如今就算想做也做不了了,他虽不稀罕,阿城粉们却必黯然欲哭。


       三毛若仍在世,倒不必由人建议,猜想她会自告奋勇,把网络世界转化为另一个供其闯荡的撒哈拉。可惜传奇女子命不长,生命无常,一如沙漠里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