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 寂石(河北)
在盛唐一个诗歌的文化繁荣时代,张若虚只流传下来两首诗,不过,一首《春江花月夜》却成为中国诗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春江花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伟大诗作,历代诗家多有评论,王夫子“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之心脾。”而王阚云则评价说:“孤唐绝横,竟为大家。”更为精彩之评语是“以一篇而压大唐。”在近代,闻一多先生的评论则是:“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是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境般的晤谈,有的则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爱情,又对爱情辅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顶峰上的顶峰!”
毋庸置疑,《春江花月夜》的确是一首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划时代的诗作,它是一曲对江河日月之美深邃的剖析,是对宇宙永恒的领悟与思考。作者站在宇宙时空意识的最高处精辟地展示了春江花月夜中的空灵澄澈,若实若虚,浩瀚无垠,恬静多情的巨幅画卷,它深刻地描述了夫妻离别相思之苦以及诸多人生哲理,关于宇宙奥秘的无限遐思,通过对静谧迷人月色而净化的春江花月夜,作者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匆匆,然而,浩瀚宇宙则是不朽与永恒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篇开头写得非常精彩,江海相连,海天一线,在一个静谧迷人的夜晚,一轮明月随潮冉冉升起,展示了一个非常浩瀚的空间,如此静寂的空间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千年不变,万古如斯。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印映百川,天涯共此时。在其广袤的空间里与时间同步,紧随其后,作者笔锋一转,便是视觉上的细腻描写,水绕芳甸,月照花林,空里流霜,汀上白沙,空中皓月。与此同时,时间好像凝固了,柔美的月光洗涤了世上万物,把大千世界装饰得五光十色,美轮美奂。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每当读到这里,便为作者的神来之笔而折服,江天一色,没有任何污染,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举头而望,一轮孤月悬挂夜空,似夜似昼,人在其中,流连忘返。有谁可以告诉我,谁是望月第一人?又有谁告诉我,江月何年光顾的我、你、他……
每次拜读这样充满人生哲理宇宙意识的千古绝唱时,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它表现的是一种日月如梭及光阴荏苒,从而倍感人生之短暂,一代枭雄曹操面对永恒的宇宙不禁举杯兴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险恶的政治环境里写道“日月忽其不掩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愤怒,而张若虚面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大自然竟突发奇想“自天地初兮,便有此江,便有此月。”
宇宙意识古往今来一直都是作家们所热衷的永恒主题,而明月这一意象又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它的阴晴圆缺,昼伏夜出。花儿常开常谢,春之周而复始同样永恒,而文学作品中的明月大多与秋密不可分,黯然销魂,惨淡凄凉往往都与凄婉的月色联系在一起,而《春江花月夜》中的皎皎孤月却在春潮涌动中喷涌而出,给人以焕然一新的独特视觉,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正像永恒的春月一样生机勃勃万代不朽!
人类在永恒的明月宇宙中超越了时空的束缚,超越了生死化其瞬间为永恒,而《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的伟大之存在!在写罢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之后,作者笔锋一转,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引出了一叶扁舟上的游子与明月楼上的思妇,江上客与楼中人虽然天涯相阻,但却可以共见明月,然而,尽管可以同见明月,却又不能互通音讯,两人只能空对明月而相思,梦花自怜,而此时此刻,花儿已凋零,春色亦欲老,月西沉,江水自流,最后,只能是“落月摇情满江树”的结局了。
张若虚描写夫妻两地离别之苦总是喜欢用永恒的月亮来烘托,他惟妙惟肖地把月亮拟人化,像“徘徊”一词可谓生动传神,它一方面表现浮云游动,月光因此而忽明忽暗,让人油然而生“浮云游子意,落月古人情。”之感。而另外一方面则是月光似乎近通人性,它怜香惜玉怀着对思妇的悲悯之心在楼阁中徘徊,不忍马上离去,欲要思妇为伴,而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愈加感伤,她想赶走烦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而月光也同辉普照着远方的游子,两个人共望明月却无法相聚,他们只有互托明月遥寄自己的相思,江面之上,鱼儿在水中欢快地跃动,激起层层涟漪,望长江,鸿雁飞翔,却永远也飞不出月亮的光影,月亮似乎成为离别愁苦的情感寄托,相思情侣的温馨驿站,因为,时空是永恒的,那么,人类存在也是永恒的,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纵然有千般相思万般愁苦都永远拥有明月以及永恒的宇宙。
其实,作者明白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道理,但他更加相信,人类代代相传生生相息,尽管内心很矛盾很悲伤仍然能够化苦为甜化悲为欢,因为他坚信,人类一定会与“江月”共存,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