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最像巴菲特
■ 陆俊超(上海)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夏天的黄昏,沪上西北郊的一家国有企业处在绿树、河流和蝉声的包围中。热浪和噪声交织的车间内,一位娇小的姑娘在机床边忙碌,长发盘起掩藏在工作帽里。她一边在暗自庆幸最近找到了一位心仪的“白马王子”,一边想着要在这个月多挣30元奖金。所以她努力加班,甚至顾不上擦一下汗水,也不肯停下来喝一口盐汽水。她和这家国企的所有人都没想到:几年后,一场资本盛宴将在这里开席。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97年。年初,由海南出版社首度推出的《巴菲特: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一时成为畅销的热门书,也引发了许多国人的财富梦想。巴菲特从一个美国平民的孩子成长为世界首富的传奇经历,他对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等超级企业长期投资的实录,让国内读者大开眼界。到了下半年,她所在的这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企业也投身资本市场,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公开发行股票,同时向企业员工配售内部职工股,普通职工可以7.02元的发行价认购4500股。
那时她已经结婚生子,日子过得比较艰难,但看到身边的同事们都不肯放弃这个以钱赚钱的机会,也东拼西凑了3万多元认购了股票。半年后,职工股可以上市流通了,股价一直徘徊在10元左右。虽说较原始股的价格有四成左右的涨幅,但职工们不满足,总是拿公司总经理的名字调侃:“石梁、石梁,股票老是十块两角!”而那位石总也不生气,只是鼓励大家坚持不要变现,他在公司的各个场合上反复强调:“你们要像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一样,捂住自家的股票不放,再过十年、二十年,一直到你们退休,看看是什么结果!”但相信他并坚持的人似乎并不多,两年之后股价涨到了14元左右的时候,在收益翻番的利润诱惑下,绝大部分员工还是选择了落袋为安。她也随了大流,为一笔3万元的投资收益还欣喜了好一阵子。
时光转眼间运行到2009年7月,被她称为大姐的潘姓同事要退休了。聚会话别时,才了解到这位大姐的股票一直没动过,于是她留心算了一下当时的价值。这家公司上市12年来,每年都分红和送转股,当时的4500股已经变成了3.8万股,忽略历年所分得的现金红利不算,按照当天的收盘价18.57元计算,市价竟然已近70万元。相比当时3万多元的初始投资,12年居然涨了22倍,巴菲特也要自叹不如啊!她对大姐说,你卖了股票正好可以给儿子买套房子啦。大姐摇摇头:“儿子有房子了,我每月有养老金也不差钱,放着随它去吧!”
又是十多年后,就在前几天的一个傍晚,她偶遇了刚跳完广场舞的潘大姐,在街头的聊天中,又提起了那份职工股。她问大姐:“股票有没有卖了,现在该有几百万了吧?”大姐淡淡地说:“我也不关心现在什么价,反正每年都有几万元的红利,卖了也是存银行,倒不如还是留着吧。”
回到家里 ,她不由得在家人面前发了一番感慨:“其实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大道理,也不缺什么高手,缺的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词条或者品质,比如信任、淡定、坚守……”
最后她做了一个结语:大姐最像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