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戏台

       ■ 高低(江苏)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村东头的空旷田野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土戏台,犹如岁月不经意间遗落的明珠,虽不璀璨夺目,却满载着农人世代相传的欢笑与泪水,梦想与期盼。每当夜幕低垂,月光如银,这座质朴的戏台便化身为梦幻的舞台,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目在此上演,其中,《窦娥冤》《铡美案》与《白毛女》更是成为了永恒的经典,镌刻在每个人的心田。


       土戏台,其名朴素,其质亦然,由黄土精心夯筑,无华丽装饰之赘,无繁复雕花之累,唯有那份源自大地的质朴与坚韧,恰似这片土地上勤劳坚韧的人民。台面虽小,却能承载世间万般情感;背景虽简,一帘幕布轻垂,便巧妙划分了现实与幻境的界限。随着戏班锣鼓的激昂响起,整个村庄瞬间被点燃,男女老少,携手并肩,自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只为这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窦娥冤》,一曲冤屈与正义的悲歌。台上演员身着素衣,头戴白花,步履沉重,每一步都似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当那凄婉的唱腔响起,如泣如诉,直抵人心最柔软之处。窦娥的每一句唱词,都仿佛是她心底流淌的血泪,令人动容。尤其是六月飞雪的奇景再现,观众席间,啜泣声此起彼伏,那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也是对柔弱女子不屈精神的崇高敬意。

       《铡美案》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包青天铁面无私,陈世美则尽显负心薄幸之态,两者在戏台上形成鲜明对比。随着包公一声令下,铡刀落下,陈世美终得恶报,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响彻云霄。

       至于《白毛女》,它如同一首凄美动人的歌谣,缓缓在土戏台上铺展。喜儿,那个身着破旧衣裳、满头白发的少女,步履蹒跚地走上台来,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她的故事,是那个时代贫苦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舞台上,雪花纷飞,寒风呼啸,喜儿在山洞中苦熬岁月,那凄厉的歌声,如同山谷中的回响,久久不散。而当八路军战士将她解救,为她披上红斗篷的那一刻,叫好声持续不断,那是对正义胜利的庆祝,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在那些看戏的夜晚,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变得格外悠长而温馨。夕阳的余晖洒在土戏台上,为一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老人们摇着扇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们则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台上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各展所长;台下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起伏跌宕,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欢笑。

       夜深了,戏终人未散,人们围坐在土戏台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剧情,回味着那些令人难忘的场景与角色。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戏剧的观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慰藉。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土戏台成为了他们心中最温暖、最亮堂的精神家园。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戏台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份关于看戏的记忆,却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香。每当回想起那些经典剧目、鲜活角色以及那些围坐土戏台前的美好时光,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怀念。因为那不仅仅是对戏剧的追忆,更是对那段纯真岁月的深情回望与无限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