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高考

       ■ 童如珍(江西)


       五叔是位“老三届”,1966年,18岁的他本应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却遇上了特殊时期,高考制度被取消,直至1977年恢复。这十年里,五叔回乡务农,娶妻生子,后来大队小学缺老师,因五叔在村里学历最高,于是便成了一名拿工分的“赤脚老师”。


       1977年下半年,五叔听说恢复高考的消息,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连忙翻箱倒柜地找寻先前的高中课本。殊不知那些泛黄的书籍早已被五婶剪了做鞋样,或是当了柴火,最终只在柜角处找到两本被老鼠啃掉书角的高三物理和数学书。五叔捧着两本书,就像见了许久未曾谋面的老朋友格外亲密,却多了几分生疏。那些曾经滚瓜烂熟的公式、定律什么的,如今已变得概念模糊,运用与演算起来很是吃力。五叔教了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白天要教学,晚上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没有多少时间复习自己的功课。1977年12月3日至5日,为江西的高考日。五门课的考试,五叔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但最后公布成绩时,他还是落榜了。

       1978年的高考改为夏季,复习备考只有半年时间。大队为了让五叔专心复习,另找了一位教师接替了五叔的教学工作。恰好这学期公社中学办了个高考补习班,五叔毅然报了名。此后,每天早上,五叔便牵着他7岁的儿子一同到离家一里路的公社驻地上课,他儿子的小学就在中学隔壁。路上,父子俩背着书包,一个满脸胡茬,一个满脸稚气,经常引得路人注目观看。

       为了高考,五叔可是拼了,不但上课认真听讲,晚上也常常挑灯学习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五婶很给力,家里的农活与家务她全包,还时常做点好吃的给五叔补充营养。有时五叔想帮忙做点家务,五婶一摆手:“你还是去温书吧。”

       1978年7月20日至22日,五叔参加了他的第二次高考。这一年,他30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而与他在同一考场的我,应届高中毕业,才15岁。有道是天道酬勤,几个月的日夜苦读,换来了五叔的“金榜题名”,他被江西上饶师专录取了,学的数学专业。三年后,五叔师专毕业,被分配到县一中当了一名初中数学老师。不久,五婶及儿女也被接到县城,一家四口住进了学校安排的教师宿舍。
       

       1989年,五叔的儿子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考场就在县一中,没有了以前五叔赶考时的辛劳与奔波。就读学校的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学习环境,让其儿子的学习成绩稳定靠前,高考时显得轻松而从容,当年考取了江西师大数学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级中学,当了一名高中数学老师。五叔的女儿在1991年高考被医学院录取,毕业后当了一名内科大夫,赶上了最后一批国家包分配的大学生。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到了2017年的高考,五叔的孙子又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考场。望着孙子活泼自信的身影,考场外的五叔洋溢着满脸的幸福。这一年,他孙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四年本科毕业接着又读了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后,现留在北京工作。

       如今已77岁的五叔,生活安逸,笑口常开。每当谈论高考之事,他心情激动,感慨万千。他总说,是高考改写了他的人生,让他从农村走进城市,由农民变成了公办教师,也是高考,让他的子孙能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