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嫂证滥发,监管不应是真空
从“7天速成,考完发证,全国通用”的培训口号,到“发证部门允许培训公司自行组织考试”的培训标准,再到毫无经验的务工人员参培即可实现“华丽转身”,凡此种种,暴露了目前月嫂培训行业流程的不规范性以及对从业人员资质审核的随意性,也突显了行业监管的紧迫性。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出台,市场对月嫂的需求也变得水涨船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对月嫂的需求达400万人,而现有实际从业人员不足100万人。行业的缺口,导致“一嫂难求”的供需不平衡现状,也催生了大量以此牟利的培训公司。可在目前缺乏有效措施的监管真空环境下,短期速成这般高效的盈利模式自然会得到培训机构的青睐,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然而短期速成必然会导致培训人员服务技能的参差不齐,有限的时间也不能使职业理念得到深化。当相关从业人员进入母婴市场中时,同样的“金牌”身份,不同的职业能力,往往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时,消费者在面对一个个手持“国家证书”的月嫂时,没有国家监管为其“背书”,质量高低便难以分辨。如果碰上“水”的月嫂,在目前尚无具体监管部门管理下,也不知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申诉维权,最终只能自己买单,自认倒霉。
短期速成不是健康市场的表现,市场的野蛮发展也必然会反噬消费者乃至市场本身。当“看不见的手”已无力调节时,便需要“看得见的手”也即政府部门进行发力,通过明确监管责任,加强监管落实,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发展格局。
虽然早在2016年,国家便已推出《家政服务月嫂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和《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两项国家标准,但这两则标准只是行业规范性文件,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无强制性要求,也未明确行业监管的主体部门,“有标准难落地”成为一大现状。
2017年,央视3.15晚会便已曝光出月嫂培训行业短期速成、发证不规范等事件,如今回看,市场本身仿佛依然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之中。即使有标准,但难落地也相当于没有标准。因此,面对月嫂培训中的种种弊端,监管需要也必须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推进有效监管、明确法律规范、落实主体责任,是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要点,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目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马敬楠